中醫(yī)古籍
  • 《靈素節(jié)注類編》 驚恐勞力諸傷

    作者: 未知

    《素問·經(jīng)脈別論》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是以夜行則喘出于腎,淫氣病肺;有所墮恐,喘出于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于肺,淫氣傷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腎與骨,當(dāng)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此言七情勞力,皆擾動身心,其稟強者,氣血流行,旋即安和無患,怯者因而氣血滯著成病。故凡臨證,當(dāng)觀其形氣強弱,察其病由,以為延醫(yī)要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故春夏秋冬,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

    經(jīng)言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是汗與血,同由水谷精氣所化,而出于一源者。有所勞傷,以動五臟精氣,即與胃中水谷之精,隨氣上注于肺,遂化汗由皮腠而外泄也。是故春夏秋冬之四時,陰陽氣血之生病,起于過用心力,勞傷所致,此為常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
  •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作者:
    滑壽
  • 作者:
    李中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