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涎為脾之液,脾虛胃熱而液泛,出于舌下之廉泉穴,而流溢口外,由于蟲動故也。嬰孩多如此。常人睡中亦有此病,以昏睡而脾氣馳,不能攝涎也。補足少陰腎,使廉泉之氣下達,則涎可歸于脾也。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nèi)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帝曰∶人之涎下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飲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補足少陰。
涎為脾之液,脾虛胃熱而液泛,出于舌下之廉泉穴,而流溢口外,由于蟲動故也。嬰孩多如此。常人睡中亦有此病,以昏睡而脾氣馳,不能攝涎也。補足少陰腎,使廉泉之氣下達,則涎可歸于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