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前五世紀? )原題戰(zhàn)國時秦越人撰。共有 81 個問答。系采摘《內(nèi)經(jīng)》的精要,設為問答,解釋疑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吳氏 產(chǎn)后不寐,心虛不安,此去血多,而心神失養(yǎng)也。仿養(yǎng)心湯意,熟地、棗仁、茯神、柏子仁、麥冬、潞參、五味子、炙草、白芍、三服愈。
樊 館課神勞,心虛生熱,治以天王補心丹。
汪氏 病久失調(diào),延成虛損,怔忡汗出,手足心熱,坐起眩暈,善饑無寐。診左寸虛散,右寸關虛弦,兩尺稍大。此陰虧火炎之漸,惟營虛生內(nèi)熱,故手足如烙,寤煩神失安,故汗液自泄。虛陽挾風上蒙清竅,故頭目眩暈,肝陽肆橫,陽明當其沖,風火消鑠故善饑。滋液熄風,全用柔劑,歸脾湯去 、術、木香、歸、姜。
加白芍、丹皮、熟地、甘菊(炒),六服漸安。去丹皮、甘菊,再加山藥、柏子仁,晚服六味丸全愈。
殷氏 吐紅夜嗽,舌 心惕,自汗不寐,晡寒食減,脘痞不舒,脈虛芤,兩寸浮,此營損及衛(wèi)也。用黃精、柏子霜、生 、炙草、杞子、棗仁、茯神、白芍、川貝、龍眼肉、小麥煎湯緩服。當晚穩(wěn)寐,三劑汗收嗽定矣。又十余服,諸癥俱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