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眩暈脈案

    作者: 林佩琴

    褚氏 高年頭暈,冬初因怒猝發(fā),先怔忡而眩仆,汗多如洗,夜不能寐,左寸關(guān)脈浮大無倫。此膽氣郁勃,煽動君火,虛陽化風(fēng),上冒巔頂所致。用丹皮、山梔(各錢半)、甘菊、白芍(俱炒。各三錢)、鉤藤、茯神(各三錢)、柏子仁、棗仁(生研。各八分)、桑葉(二錢)、浮小麥(二兩)、南棗(四枚)二服悸眩平,汗止熟寐矣。隨用熟地、潞參、五味、茯神、麥冬、蓮子、白芍,數(shù)服全愈。凡營液虛,膽火上升蒙竅,須丹、梔、鉤藤、桑葉以泄熱,炒菊、芍以熄風(fēng)和陽,再加茯神、棗仁、柏子仁、小麥以安神涼心,風(fēng)靜汗止,必收斂營液為宜。

    豐氏 眩暈痞嘔,多酸苦濁沫,肝木乘土,胃虛食減,瘀濁不降,得虛風(fēng)翔,則傾溢而出,厥陽上冒,清竅為蒙,故眩暈時作。診脈澀小數(shù),兩寸尤甚。先用降濁熄風(fēng)。栝蔞霜、蘇子、半夏、茯苓、杏仁、天麻、甘菊炭、鉤藤、橘皮,諸癥平,思納食矣。又照原方去蘇子、杏仁、鉤藤,加茯神、蓮子、釵石斛、荷葉煎湯,十數(shù)服而安。

    室人 煩勞傷陽,無寐耳鳴,頭暈欲嘔,伏枕稍定,虛陽上巔,風(fēng)動痰升,眩嘔乃作。宜潛陽熄風(fēng)。牡蠣( 研),白芍、五味、甘菊炭、天麻(煨)、半夏(青鹽炒)、生地(炒)、茯神、棗仁、桑葉,二服隨愈。

    肖 勞力先曾失血數(shù)次,近日頭眩耳鳴目昏,心悸脘悶,兩尺浮大弦勁。相火易炎,龍雷失制,痰隨火乘,上乾清竅,所謂無痰不作眩悸也。養(yǎng)陰潛陽。淡菜、牡蠣、熟地炭、石斛、甘菊、白芍、貝母、茯神,數(shù)服得效后,宜服六味丸。

    許氏 中年經(jīng)行太多,目眩頭暈。用攝陰和陽。熟地、白芍、甘菊(俱炒。各二錢)、當歸(醋炒八分)、丹皮、牡蠣粉(各錢半)、甘草(炙黑,一錢)、嫩桑葉(三錢)、紅棗(三枚),二服愈。

    王 伏暑病后失調(diào),脈虛疾,頭暈熱渴而煩,虛風(fēng)上巔,議苦辛泄熱,佐以甘潤。山梔、甘菊、丹皮、麥冬、釵斛、天麻(煨)、黨參、花粉、甘草、嫩桑葉,二服而愈。

    堂兄 寤后舌辣,津不上朝,頭眩肢麻,陽升風(fēng)動。主和陽熄風(fēng),佐酸味以生津。鮮生地、玉竹、石斛、白芍、五味、花粉、烏梅、甘菊炭、牡蠣粉、桑枝、黑芝麻,常服效。

    姜 弱冠勞力傷陽,神疲頭眩,發(fā)熱口苦,食減嘔濁,兩寸脈數(shù),厥氣上冒,有風(fēng)翔浪涌之勢,治以鎮(zhèn)陽泄?jié)帷D迪?、白芍、茯神、橘紅、制半夏、吳茱萸、甘菊炭、金器同煎,二服濁降嘔止,脈仍小數(shù),頭目不清,緣春溫膽火上升。仿葉氏泄膽熱法。丹皮、嫩桑葉、荷葉邊、鉤藤、白芍(生)、山梔、生地炭,數(shù)服眩除熱減,去桑葉、生地炭,加玉竹、茯神、杞子(焙)、山藥、熟地(俱炒)、潞參、蓮、棗,脈平。

    肖 冒雨后濕郁成熱,蒸而為黃,宿恙又經(jīng)操勞,屢次失血,當春虛陽升動,咳而頭眩,口干目黃,怔忡失寐。治先清泄火風(fēng)。生地、石斛、山梔心、茯神、丹皮、羚羊角、杏仁、鉤藤、甘菊(炒)。四服頭目清,怔忡息,食進寐穩(wěn)矣,但神疲力倦。去生地,加參、芍、蓮、棗以扶脾元,數(shù)服更適。后去羚羊角、杏仁、鉤藤、甘菊,加茵陳。松羅茶葉,黃漸退。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xué)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fù)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
  • 作者:
    錢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