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張氏女 患頭痛,每發(fā)須吐盡痰沫,痛乃止,診其脈沉緩,知為太陰痰厥頭痛。仿東垣半夏天麻白術湯加減,愈。按太陰頭痛,必有痰也,蒼術半夏湯主之。少陰頭痛脈沉細,足寒而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間,則氣不暢而頭為痛也。
侄 頭右偏痛,右上牙齦迄耳根緊掣,右鼻亦窒。一醫(yī)用大黃、滑石,失之沉降。一醫(yī)用柴胡、升麻,失之升提。予謂火郁生風,宜清涼發(fā)散,用辛以散風,苦以降火,參氣味主治。內用羚羊角、山梔、甘菊(炒)、連翹、天麻(煨)、桔梗、丹皮、薄荷、鉤藤、青荷蒂。外用細辛、白芷、羌活、川芎、當歸、蘇葉,煎湯熏洗。日數(shù)次,汗泄鼻通,緊痛頓減。后于內服原方去連翹,加知母(為其便燥),數(shù)服而平。
此癥多由少陽風火郁遏所致,其脈或左弦右沉,至陽升巔頂,兩寸必較浮大,此其驗也。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張氏女 患頭痛,每發(fā)須吐盡痰沫,痛乃止,診其脈沉緩,知為太陰痰厥頭痛。仿東垣半夏天麻白術湯加減,愈。按太陰頭痛,必有痰也,蒼術半夏湯主之。少陰頭痛脈沉細,足寒而氣逆,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間,則氣不暢而頭為痛也。
侄 頭右偏痛,右上牙齦迄耳根緊掣,右鼻亦窒。一醫(yī)用大黃、滑石,失之沉降。一醫(yī)用柴胡、升麻,失之升提。予謂火郁生風,宜清涼發(fā)散,用辛以散風,苦以降火,參氣味主治。內用羚羊角、山梔、甘菊(炒)、連翹、天麻(煨)、桔梗、丹皮、薄荷、鉤藤、青荷蒂。外用細辛、白芷、羌活、川芎、當歸、蘇葉,煎湯熏洗。日數(shù)次,汗泄鼻通,緊痛頓減。后于內服原方去連翹,加知母(為其便燥),數(shù)服而平。
此癥多由少陽風火郁遏所致,其脈或左弦右沉,至陽升巔頂,兩寸必較浮大,此其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