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附方

    作者: 林佩琴

    〔通治〕必應(yīng)散延胡 香附 艾灰 歸身 砂仁 生姜

    〔腎心痛〕神保丸全蝎(七個) 巴霜(十粒) 木香 胡椒(各二錢半)

    辰砂為衣,姜湯下。

    〔胃心痛〕草蔻丸枳殼(二個) 草蔻(煨) 白術(shù)(各一兩) 麥芽 神曲 半夏(各五錢) 干姜青陳(各二錢) 炒鹽(五分)

    〔同上〕清熱解郁湯山梔(錢半) 枳 芎 香附(各一錢) 黃連 蒼術(shù)(各七分) 陳皮 姜炭炙草(各五分) 姜(三片)

    〔脾心痛〕訶子肉湯見四卷痢。

    〔同上〕復(fù)元通氣湯白丑(二兩) 炙甲片 茴香(炒。各一兩五錢) 陳皮 延胡 炙草(各一兩)

    木香(五錢) 為末,每服二錢,姜湯下。

    〔肝心痛〕金鈴子散見三卷郁。

    〔肺心痛〕七氣湯見二卷咳嗽。

    〔寒厥〕術(shù)附湯術(shù) 附 草

    〔熱厥〕清郁湯陳 夏 苓 曲 連 梔 蒼術(shù) 香附(各一錢) 川芎(六分) 炮姜(五分)

    炙草(三分) 姜(三片)

    〔心疝〕五苓散見一卷溫。

    〔通治〕九痛丸附子(三兩) 茱萸 人參 炮姜 巴霜(各一兩) 野狼毒(五錢) 蜜丸桐子大,溫酒下三五丸。

    〔飲痛〕胃苓湯見一卷中風(fēng)。

    〔飲痛〕小胃丹芫花 甘遂 大戟 大黃 黃柏 以白術(shù)煎膏和丸。

    〔食痛〕青皮丸青皮 山楂 神曲 麥芽 草果

    〔溫散〕桂枝七氣湯七氣湯見二卷咳嗽,此加桂 芍 參 陳 草

    〔虛寒〕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腎寒〕加減五積散見一卷濕。

    〔血澀〕神效散青 陳 枳 曲 桂 芍 草 芷 木香 麥芽 三棱 蓬術(shù) 延胡 補骨脂(各七分)

    丁香 畢澄茄(各三分) 姜 棗

    〔火痛〕清中湯連 梔 陳 苓 夏 草 草蔻 姜

    〔氣痛〕沉香降氣散見三卷郁。

    〔有痰〕二陳湯見一卷中風(fēng)。

    〔中虛〕理中湯見一卷中風(fēng)。

    〔補虛〕六君子湯見一卷中風(fēng)。

    〔血痛〕手拈散延胡(醋炙) 五靈脂(醋炒) 草蔻 沒藥 每服三錢,酒下。

    〔血痛〕四物湯見一卷中風(fēng)。

    〔悸痛〕辰砂妙香散見四卷健忘。

    〔悸痛〕加味七氣湯七氣湯加 遠(yuǎn)志 炙草(各五分) 茯神 菖蒲(各錢半) 姜 棗

    〔蟲痛〕翦紅丸莪術(shù) 三棱 雄黃 木香 檳榔 干漆 陳皮 大黃 貫仲 糊丸,米湯下。

    〔蛔痛〕烏梅丸見三卷嘔吐。

    〔蛔痛〕妙應(yīng)丸見三卷積聚。

    〔疰痛〕蘇合香丸見一卷中風(fēng)。

    〔和胃〕小建中湯見二卷衄血,去黃 。

    〔寒嘔〕大建中湯見三卷積聚。

    〔氣虛〕參術(shù)湯參 術(shù) 姜 陳 草 豆蔻 砂仁 丁香(各一錢) 姜(三片) 或加炒蚌粉二錢尤妙。

    〔氣實〕梔萸丸山梔(一兩半) 吳萸 香附(各二錢五分) 生姜湯下。

    〔心癰〕涼血飲荊 芷 地 麥冬 芍 梔 翹 草 木通 瞿麥 薄荷 花粉 車前子(各八分)

    燈心(十條) 竹葉(二十片)

    〔溺澀〕清心散地 芍 麥冬 草 遠(yuǎn)志 赤苓 知母(各一錢) 姜(三片) 棗(二枚)

    加黃連尤妙。

    〔便澀〕涼膈散見一卷中風(fēng)。

    〔便秘〕內(nèi)固清心散白蔻 人參 朱砂 赤苓 雄黃 綠豆 樸硝 甘草 皂角(各一錢) 冰片麝香(各一分) 每服一錢。

    〔心胃痛〕倉猝散山梔(連皮炒,四十九枚) 大附子(一個,炮去皮臍) 為末,每三錢水一盞,酒半盞煎七分,入鹽少許服,加川芎尤妙。

    〔心痛〕愈痛散五靈脂 延胡 蓬術(shù) 良姜 當(dāng)歸 等分為末,每二錢,醋湯調(diào)下。

    〔通治〕心頭痛方烏梅(三個) 元棗(三個) 杏仁(七個) 麝香(一字)搗如泥,黃酒一杯煎,溫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醫(yī)學(xué)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國彭(鐘齡)著。五卷。總結(jié)了辨證施治的八綱、八法、因證立方,條分縷析,多為臨床心得之語。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趙術(shù)堂
  • 作者:
    未知
  • 《醫(yī)學(xué)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xué)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作者:
    虞傳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dá)。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xué)說收載較多。

    作者:
    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