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證治裁》 附方

    作者: 林佩琴

    〔脾虛〕六君子湯見一卷中風。

    〔氣虛〕補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

    〔血虛〕四物湯見一卷中風。

    〔怒火〕小柴胡湯見一卷溫。

    〔血熱〕加味逍遙散見一卷火。

    〔思郁〕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益氣〕四君子湯見一卷中風。

    〔補火〕八味丸見一卷中風。

    〔虛寒〕十全大補湯見一卷中風。

    〔虛寒〕附子理中湯見一卷中風。

    〔煩躁〕八珍湯見一卷中風。

    〔崩中〕膠艾四物湯見本卷調(diào)經(jīng)。

    〔肢厥〕震靈丹禹余糧 赤石脂 紫石英 代赭石(各四兩)入凈鍋中,鹽泥封固, 研。入乳香沒藥 辰砂(各一兩) 五靈脂(二兩) 米糊丸。

    〔止?jié)?strong>三灰散棕灰 絹灰 血余炭

    〔厥冷〕理中湯見一卷中風。

    〔補血〕芎歸散川芎 當歸

    〔寒崩〕小牛角 散牛角 (一枚燒赤) 鹿茸 禹余糧 當歸 干姜 續(xù)斷(各二兩)

    阿膠(三兩) 烏 骨 龍骨(各一兩) 赤小豆(六合) 為末,溫酒調(diào)服方寸匕。

    〔積冷〕大牛角 散牛角 干姜 當歸 續(xù)斷 龍骨 禹余糧 生地 桑耳 白術(shù) 赤石脂 礬石人參 附子 蒲黃 防風

    〔不止〕角 鹿茸散牛角 鹿茸 當歸 續(xù)斷 阿膠 甘草 地榆 丹參 地黃 川芎 赤石脂龜甲 柏子仁

    〔嘔痛〕伏龍肝湯見四卷痢。

    〔鮮血〕旋復花湯見二卷痰飲。

    〔初崩〕荊芥四物湯即四物湯加荊芥、條芩、香附各一錢,水煎。一方加地榆,一方并加阿膠、艾葉。

    〔虛熱〕奇效四物湯四物湯加阿膠,名婦寶丹。此再加艾葉、黃芩炒各一錢。

    〔因怒〕養(yǎng)血平肝湯歸 芍 香附(各二錢) 青 柴 芎 地(各八分) 甘草(五分)

    〔勞心〕柏子仁湯柏子仁 香附 川芎 鹿茸(酒蒸焙) 茯神 當歸(各錢半) 續(xù)斷(二錢)

    阿膠 遠志(各一錢) 炙草(五分) 加姜煎。

    〔脾虛〕當歸芍藥湯黃 (錢半) 白術(shù) 蒼術(shù) 當歸 白芍(各一錢) 陳皮 熟地(各五分)

    生地 炙草(各三分) 柴胡(二分) 水煎。

    〔脫血〕升陽益胃湯見七卷便血。

    〔崩帶〕艾附湯艾葉 制香附

    〔漏水〕丁香膠艾湯當歸(錢二分) 芍 地(各三分) 川芎 丁香(各四分) 艾葉(一錢)

    阿膠(六分) 水煎。

    〔虛脫〕鹿茸散鹿茸(酥炙,一兩) 龍骨 鱉甲(酥炙) 熟地 白芍 白石脂 烏 骨(炙黃)

    續(xù)斷(各二兩) 蓯蓉(一兩)

    〔虛脫〕鹿茸丸鹿茸(燎去毛,酥炙) 赤石脂 禹余糧(各一兩) 當歸 地黃 續(xù)斷(各二兩)

    附子 艾葉 柏葉(各五錢) 為末酒糊丸。

    〔固澀〕牡蠣丸牡蠣火 ,研細,醋調(diào)丸。再 紅研細,用醋調(diào)艾末熬成膏,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固澀〕五灰散蓮蓬殼 黃絹 血余 百草霜 棕皮(俱燒灰) 山梔 蒲黃(俱炒) 黑墨 血竭為細末調(diào)服,或煉蜜為丸。米飲下五十丸。

    〔固澀〕十灰散黃絹 馬尾 藕節(jié) 艾葉 赤松皮 蒲黃 蓮蓬殼 油發(fā) 棕櫚 綿花(俱燒灰)

    研細,醋煮,米汁為丸。

    〔血熱〕保陰煎見五卷痙。

    〔血熱〕加減一陰煎見四卷怔忡。

    〔火盛〕徙薪飲見七卷淋濁。

    〔脾腎〕理陰煎見二卷咳嗽。

    〔滑泄〕固陰煎見二卷脫。

    〔不固〕秘元煎見四卷三消。

    〔陽虛〕四維散見三卷飲食。

    〔氣虛〕獨參湯人參一味煎。

    〔氣血〕當歸補血湯黃 (炙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水煎服。

    〔血滑〕龍骨散龍丹( ) 當歸 制香附(各一兩) 棕毛灰(五錢) 為細末。每服四錢,空心米湯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