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茹(圖缺)
散瘀積之稽留.烏 茹.經(jīng)方有法.達肝家之脈絡.辛咸寒毒.風癩兼宜.( 茹即茹.其根皮黃色.肉帶黑色.折之有汁出.辛咸寒毒.入肝經(jīng).宣通脈絡中瘀血.血行風自滅.故本經(jīng)又稱其能治大風.又能殺疥蟲.排膿血.蝕惡肉.除癥瘕.然寒毒之品.亦非可常用之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