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fā),寒月須重綿濃帕包裹者,此屬郁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臨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郁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nèi)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惟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愚按前癥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風毒上攻。有血虛者,有諸經(jīng)氣滯者,有氣虛者,有四氣外傷,有勞役所傷;有可吐者,有可下者,當分虛實寒熱兼變而治之。若夫偏正頭風,久而不愈,乃內(nèi)挾痰涎,風火郁遏經(jīng)絡(luò),氣血壅滯,甚則目昏緊小,二便秘澀。宜砭出其血,以開郁解表。余嘗治尚寶劉毅齋,但怒則兩太陽作痛,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梔,后用六味丸以生腎水,而不再發(fā)。
譚侍御,每頭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吃姜便止。余作中氣虛寒,用六君、當歸、黃 、木香、炮姜而瘥。
商儀部,勞則頭痛。余作陽虛不能上升,以補中益氣加蔓荊子而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