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第145節(jié) 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體積較小,約5cm寬,在頸部喉結節(jié)正下方,由皮膚覆蓋,腺體的兩半(葉)由中間部位(峽部)連接。因此甲狀腺形似英文字"H"或蝴蝶節(jié)形。正常情況下,肉眼看不到,也較少能觸及。如果體積長大,很易觸及,且在喉結下部或兩側可見隆起(甲狀腺腫)。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調控體內各種化學反應的速度(代謝速率)。甲狀腺通過兩種方式影響機體代謝率:刺激幾乎所有組織合成蛋白質;增加細胞耗氧量,細胞負擔加重,器官代謝加快。

    甲狀腺合成甲狀腺激素需要碘,碘是一種存在于水和食物中的元素。甲狀腺攝取碘,加工成甲狀腺激素。當甲狀腺激素發(fā)揮作用后,其中含的碘元素會重新返回甲狀腺,反復循環(huán),合成更多的甲狀腺激素。

    機體調節(jié)甲狀腺激素水平的機制相當復雜。首先由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釋放激素,再刺激垂體產生促甲狀腺激素。顧名思義,促甲狀腺激素能刺激甲狀腺激素合成。當血循環(huán)中的甲狀腺激素達到某一水平時,垂體減少促甲狀腺激素分泌;當血循環(huán)中的甲狀腺激素減少時,垂體則分泌更多的促甲狀腺激素,這是一種負反饋調節(jié)機制。

    甲狀腺激素存在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甲狀腺素(T4),在甲狀腺內產生,存在時間短,對機體代謝率影響較小。T4在肝臟及其他臟器轉化為有代謝活性的另一種形式甲狀腺激素,叫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約80%有活性的激素在T4的轉化過程中產生,剩余20%由甲狀腺自身產生。很多因素能影響T4向T3轉化,包括機體隨時隨刻的需要。

    甲狀腺的位置

    大部分T3、T4與血中某種蛋白緊密結合,只有在非結合狀態(tài)下,才具有活性。機體主要以此調控甲狀腺激素的分泌量,保持代謝率正常。

    下列因素:下丘腦、垂體、血中甲狀腺激素結合蛋白及甲狀腺和其他組織中的T4向T3轉化過程相互協(xié)調,共同維持甲狀腺功能的正常。

    實驗室檢查

    可用數(shù)個實驗室檢測項目評價甲狀腺功能狀態(tài)。最常用者是測定血中促甲狀腺激素。此激素促進甲狀腺合成、分泌甲狀腺激素。當甲狀腺功能減退時(此種狀態(tài)需要較多刺激),促甲狀腺激素水平升高;甲狀腺功能亢進時(此種狀態(tài)需要較少刺激),此激素水平下降。垂體功能異常(較少見),僅促甲狀腺激素一項不能準確反映甲狀腺功能,需測定游離T4水平。

    常需測定促甲狀腺激素及血游離T4水平。也可測定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水平,其水平出現(xiàn)異常,總的甲狀腺激素水平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患腎臟疾病、某些遺傳疾病或其他某些疾病或服用合成類固醇者,可使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水平降低;相反,懷孕或服用口服避孕藥及其他類型雌激素的婦女、肝炎早期、其他某些疾病患者,可使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水平增高。

    針對甲狀腺腺體的檢查如甲狀腺長大,可做超聲波檢查,確定腫物是實質性的還是液性的。放射碘或锝甲狀腺掃描可顯示甲狀腺任何實質性改變,還有助于判定甲狀腺某部分組織的功能是正常、亢進或低下。

    極少數(shù)情況下,無法明確病變位于甲狀腺還是垂體,可做功能試驗,常用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靜脈注射,觀察垂體反應程度。

    甲狀腺疾病的臨床癥狀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狀腺激素增多)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狀腺激素減少)心率增快心率減慢血壓升高聲音低沉皮膚濕潤、多汗言語緩慢震顫面部浮腫緊張眉毛脫落食欲亢進、體重下降眼瞼下垂入睡困難畏寒虛弱便秘脛前皮膚隆起、增厚體重增加眼瞼腫脹、充血毛發(fā)稀疏、增粗、干燥眼球突出皮膚干燥、粗糙、變厚;脛前皮膚增厚、隆起畏光腕管綜合征持續(xù)凝視精神錯亂精神錯亂抑郁癡呆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典著作,所以書內所用方劑又稱為經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民間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 作者:
    翟良
  • 作者:
    張三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