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第154節(jié) 貧血

    貧血是指病人的紅細胞數(shù)量或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含量低于正常。

    紅細胞中含有血紅蛋白,這樣它們才能從肺中獲得氧氣并輸送到全身。由于貧血時紅細胞數(shù)或紅細胞中血紅蛋白減少,血液就不能夠供給身體足夠的氧。缺氧可引起多種癥狀,如疲乏、虛弱、不能運動及輕微頭痛,嚴重時還會引起中風或心衰。

    簡單的血液檢查就可以發(fā)現(xiàn)貧血,全血細胞計數(shù)(見第152節(jié))就能檢查血液中紅細胞體積所占的百分比(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含量。

    貧血的原因包括失血、紅細胞產(chǎn)生減少或破壞過多(溶血)。

    貧血的常見原因

    出血過多紅細胞生成減少紅細胞破壞過多急性缺鐵脾腫大意外事故維生素B12缺乏紅細胞機械性破壞手術(shù)葉酸缺乏針對紅細胞的自身免疫反應(yīng)生產(chǎn)維生素C缺乏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血管破裂慢性病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慢性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鼻衄G6PD缺乏癥痔瘡出血鐮形細胞貧血胃或小腸潰瘍血紅蛋白C病胃腸癌或息肉血紅蛋白S-C病腎或膀胱腫瘤血紅蛋白E病月經(jīng)過多地中海貧血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陳實功(若虛,毓仁)著。四卷。所敘疾病百余種,每病列病理、癥狀、診斷、治法、成敗病案,最后選列方劑。既重視內(nèi)治,也強調(diào)外治,既主張早期手術(shù),又反對濫施針刀。對截肢術(shù)、下頷正復(fù)術(shù)、死骨剔除術(shù)、鼻瘜肉摘除術(shù)、痔漏手術(shù)等有所發(fā)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機(石出、省之)著。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門、附方 165 個。主張治外科必須根據(jù)人體內(nèi)部的情況,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義》(公元 1335 年)元.齊德之著。二卷。參諸家方論有關(guān)瘡腫之說,首載診候,次論血、氣、色、脈、后敘癰、疽、瘡、腫的治療等。強調(diào)整體觀念,倡導攻補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陳自明(良甫)著。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較早者。對癰疽瘡瘍等癥的因癥診治等,尤其對癰疽的淺深、寒熱、虛實、緩急、吉兇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領(lǐng) 而成書。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趙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