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shù)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出血是指血不循經(jīng),溢于脈外,外出于肌膚口鼻諸竅的癥狀,出血原因很多,其病機屬實者多由于火熱傷絡(luò),屬虛者多由于氣不攝血。臨床時應(yīng)結(jié)合出血的部位、顏色及伴隨癥狀等進行分析。
齒衄:指血從牙齦處溢出,又稱牙宣、牙衄,病變與胃、腎有關(guān)。
耳衄:指血從耳腔處溢出,出血量大者又稱腦漏,病變與腎、肝有關(guān)。
目衄:指血從目眶或眼球處溢出,出血量大者也稱腦漏,病變與肝、腎、胃有關(guān)。
肌衄:指血從肌膚滲出,又稱紫斑、紫癜,病變與心、脾、肺、腎有關(guān)。
鼻衄:指血從鼻腔溢出,出血量大者又稱鼻洪,病變與肺、胃、肝有關(guān)。
咯血:指血隨咳咯而出,常伴有痰涎,又稱咳血,其病變與肺、腎、肝有關(guān)。
嘔血:指血隨嘔吐而出,常夾有胃內(nèi)容物,又稱吐血,其病變與脾、胃、肝有關(guān)。
便血色黑者為遠離肛門處的胃腸出血,稱遠血;便下鮮血或先便后血,為近肛門端的腸段出血或痔瘡出血,稱近血。
尿血:指血從小便中而出的癥狀,病變多在腎與膀胱。
血色鮮紅,面赤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常發(fā)生于熱病過程中,為火熱迫血妄行所致;血色鮮紅,手足心熱,口干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為陰虛火旺,灼傷絡(luò)脈。
血色淡紅或暗紅,面色蒼白,體倦乏力,舌淡者,為氣虛氣不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