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查古籍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衛(wèi)生寶鑒》(公元 1343 年)元.羅天益(謙甫)著。二十四卷,補遺一卷。內容為“藥誤永鑒”、“名方類集”、“藥類法象“、“醫(yī)驗紀述”。補遺主要論述外感、傷寒等證。
產后小水不通,四物湯去生地。加赤苓、木通。又法∶用炒鹽一撮,麝香少許拌勻,填產婦臍內,外以蔥頭十余莖,縛作一束,切片如餅子樣,須手指濃,先將鹽麝二物納臍中,后將蔥餅加于其上,用艾炷與蔥餅一樣大灸之,待熱氣入腹方止,其小便自通矣。
有大小便俱閉而惡露不行者,服行血藥,惡露已凈,用四物湯,黃芩、山梔、枳殼、木通、赤苓之類。如惡露不行,大便瀉而小便閉者,但可服五苓散,加行血藥,如赤芍、紅花、元胡索等類,不可服胃苓湯,蓋蒼術、濃樸能止血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