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經(jīng)行前后或正值經(jīng)期,出現(xiàn)周期性的大便清稀,甚至瀉出如水樣者,稱為“經(jīng)行泄瀉”。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脾腎虧虛,使脾虛不運,腎虛不固而致。
一、脾氣虧虛 脾氣素虛,經(jīng)行之時,氣血下注血海,脾氣愈虛,脾失健運,濕濁下陷,發(fā)而為病。
二、脾腎陽虛 腎陽素虛,命門火衰,經(jīng)行之際,腎氣益虛,陽虛不固,火不暖脾,發(fā)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以虛證為多,一般食少便稀,脘腹脹滿為脾虛;五更而泄,畏寒肢冷為脾腎陽虛。治療以健脾溫腎為大法。
一、脾氣虧虛
「主證」 經(jīng)行之前或正值經(jīng)期,大便溏泄,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癥。
「病機」 脾失健運,濕濁下流。
「治法」 益氣健脾,化濕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和劑局方》)
蓮子肉 苡仁 砂仁 桔?!”舛埂≤蜍摺∪藚ⅰ「什荨“仔g(shù) 山藥
方中人參、白術(shù)、山藥、甘草健脾益氣;蓮子肉、扁豆、苡仁、茯苓健脾化濕;砂仁理氣醒脾,和胃健運;桔梗益肺之氣而布水津。
若見腹中冷痛,喜熱喜按,甚則四肢厥冷,脈沉遲者,此為中焦虛寒之象,酌加附子、干姜等溫陽散寒之品。
二、脾腎陽虛
「主證」 經(jīng)行前后或正值經(jīng)期,大便稀薄,或五更而泄,伴見一組脾腎陽虛⒇之癥。
「病機」 脾腎陽虛,火不暖土。
「治法」 溫補脾腎,暖土固腸。
「方藥」四神丸(《證治準繩》)合健固湯(《傅青主女科》)
肉豆蔻 補骨脂 五味子 吳茱萸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巴戟 苡仁
方中人參、白術(shù)、茯苓、苡仁健脾滲濕;補骨脂、巴戟溫補腎陽;吳茱萸溫胃和中;肉豆蔻、五味子固腸止瀉。諸藥合用,具有健脾溫腎,暖土固腸之效。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經(jīng)行前后或正值經(jīng)期,出現(xiàn)周期性的大便清稀,甚至瀉出如水樣者,稱為“經(jīng)行泄瀉”。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脾腎虧虛,使脾虛不運,腎虛不固而致。
一、脾氣虧虛 脾氣素虛,經(jīng)行之時,氣血下注血海,脾氣愈虛,脾失健運,濕濁下陷,發(fā)而為病。
二、脾腎陽虛 腎陽素虛,命門火衰,經(jīng)行之際,腎氣益虛,陽虛不固,火不暖脾,發(fā)而為病。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以虛證為多,一般食少便稀,脘腹脹滿為脾虛;五更而泄,畏寒肢冷為脾腎陽虛。治療以健脾溫腎為大法。
一、脾氣虧虛
「主證」 經(jīng)行之前或正值經(jīng)期,大便溏泄,伴見一組脾氣虛⒅之癥。
「病機」 脾失健運,濕濁下流。
「治法」 益氣健脾,化濕止瀉。
「方藥」參苓白術(shù)散(《和劑局方》)
蓮子肉 苡仁 砂仁 桔?!”舛埂≤蜍摺∪藚ⅰ「什荨“仔g(shù) 山藥
方中人參、白術(shù)、山藥、甘草健脾益氣;蓮子肉、扁豆、苡仁、茯苓健脾化濕;砂仁理氣醒脾,和胃健運;桔梗益肺之氣而布水津。
若見腹中冷痛,喜熱喜按,甚則四肢厥冷,脈沉遲者,此為中焦虛寒之象,酌加附子、干姜等溫陽散寒之品。
二、脾腎陽虛
「主證」 經(jīng)行前后或正值經(jīng)期,大便稀薄,或五更而泄,伴見一組脾腎陽虛⒇之癥。
「病機」 脾腎陽虛,火不暖土。
「治法」 溫補脾腎,暖土固腸。
「方藥」四神丸(《證治準繩》)合健固湯(《傅青主女科》)
肉豆蔻 補骨脂 五味子 吳茱萸 人參 茯苓 白術(shù) 巴戟 苡仁
方中人參、白術(shù)、茯苓、苡仁健脾滲濕;補骨脂、巴戟溫補腎陽;吳茱萸溫胃和中;肉豆蔻、五味子固腸止瀉。諸藥合用,具有健脾溫腎,暖土固腸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