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㈠ 腎陽虧虛
「主證」 帶下量多,質(zhì)清,無臭氣,伴見一組腎陽虛⑾之癥。
「病機」 腎陽虧虛,任帶不固。
「治法」 溫腎助陽,固任束帶。
「方藥」固精丸(《證治準繩》)
肉蓯蓉 陽起石 鹿茸 赤石脂 巴戟 韭子 茯苓 鹿角霜 龍骨 制附子 桑寄生 續(xù)斷 杜仲
本方為固精丸加桑寄生、續(xù)斷、杜仲。
方中肉蓯蓉、陽起石、鹿茸、巴戟、韭子、制附子溫補腎陽;桑寄生、續(xù)斷、杜仲益腎固任;鹿角霜、龍骨、赤石脂澀精止帶;茯苓健脾滲濕。
若大便稀溏者,去肉蓯蓉,加肉豆蔻、補骨脂;若帶下如崩者,加白果、蓮須、白術(shù)、芡實。
㈡ 腎陰虧虛
「主證」 帶下赤白,質(zhì)稍粘,或色黃有臭氣,陰部灼熱,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癥。
「病機」 陰虛火旺,濕燥傷陰。
「治法」 滋腎清熱,燥濕止帶。
「方藥」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椿根皮 海螵蛸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加椿根皮、海螵蛸。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之陰;知母滋陰清熱;黃柏、丹皮清熱涼血;茯苓、澤瀉利水滲濕;海螵蛸束帶止血;椿根皮清熱除濕止帶。諸藥合用,具有滋陰清熱,燥濕止帶之功。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㈠ 腎陽虧虛
「主證」 帶下量多,質(zhì)清,無臭氣,伴見一組腎陽虛⑾之癥。
「病機」 腎陽虧虛,任帶不固。
「治法」 溫腎助陽,固任束帶。
「方藥」固精丸(《證治準繩》)
肉蓯蓉 陽起石 鹿茸 赤石脂 巴戟 韭子 茯苓 鹿角霜 龍骨 制附子 桑寄生 續(xù)斷 杜仲
本方為固精丸加桑寄生、續(xù)斷、杜仲。
方中肉蓯蓉、陽起石、鹿茸、巴戟、韭子、制附子溫補腎陽;桑寄生、續(xù)斷、杜仲益腎固任;鹿角霜、龍骨、赤石脂澀精止帶;茯苓健脾滲濕。
若大便稀溏者,去肉蓯蓉,加肉豆蔻、補骨脂;若帶下如崩者,加白果、蓮須、白術(shù)、芡實。
㈡ 腎陰虧虛
「主證」 帶下赤白,質(zhì)稍粘,或色黃有臭氣,陰部灼熱,伴見一組腎陰虛⒂之癥。
「病機」 陰虛火旺,濕燥傷陰。
「治法」 滋腎清熱,燥濕止帶。
「方藥」知柏地黃丸(《醫(y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椿根皮 海螵蛸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加椿根皮、海螵蛸。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之陰;知母滋陰清熱;黃柏、丹皮清熱涼血;茯苓、澤瀉利水滲濕;海螵蛸束帶止血;椿根皮清熱除濕止帶。諸藥合用,具有滋陰清熱,燥濕止帶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