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寶鑒》 一、邪毒侵襲

    「主證」 新產(chǎn)之后,發(fā)熱寒戰(zhàn),小腹疼痛拒按,惡露臭穢,其色紫黯或如敗醬,陰部紅腫,伴見一組里熱⑻之癥。

    「病機(jī)」 邪毒侵襲、火熱內(nèi)盛。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行瘀。

    「方藥」五味消毒飲(《醫(yī)宗金鑒》)合清化飲(《景岳全書》)加味。

    銀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赤芍 麥冬 丹皮 茯苓 黃芩 生地 石斛 益母草 桃仁 紅花

    本方為五味消毒飲合清化飲加益母草、桃仁、紅花。

    方中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黃芩清熱解毒;赤芍、丹皮涼血活血;生地涼血養(yǎng)陰;桃仁、紅花、益母草活血行瘀;麥冬、石斛益陰生津;茯苓淡滲利濕。

    若見高熱便秘,小腹劇痛,惡露不暢,臭穢難聞?wù)撸藶樾岸攫鲅Y(jié)胞中,治宜解毒瀉熱,行瘀散結(jié),方易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加味。

    大黃 牡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紅藤 敗醬草 魚腥草 連翹

    本方為大黃牡丹湯加紅藤、敗醬草、魚;腥草、連翹。

    方中大黃、芒硝清熱散結(jié);牡丹皮、桃仁活血行瘀;紅藤、敗醬草、魚腥草、連翹清熱解毒;冬瓜子排膿消癰。

    若見高熱不退,煩躁不安,神昏譫語,發(fā)斑,口干舌燥,甚則四肢抽搐,脈洪數(shù),舌紅苔黃者,此為氣血兩燔之象,治宜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方用清瘟敗毒飲(《疫疹一得》)加減。

    生石膏 生地 犀角 黃連 梔子 黃芩 知母 赤芍 玄參 連翹 甘草 丹皮 竹葉 銀花 紫花地丁 鉤藤 地龍

    本方為清瘟敗毒飲去桔梗加銀花、紫花地丁、鉤藤、地龍。

    方中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黃連、黃芩、梔子、連翹、銀花紫花丁清熱解毒;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涼血散瘀;鉤藤、地龍熄風(fēng)止痙;玄參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竹葉清心利尿;甘草調(diào)和諸藥。

    若惡圳不暢,瘀阻較甚者,方中去知母、玄參、出血較多,或見吐血衄血者,酌加紫草、側(cè)柏葉;神昏者,可先用安宮牛黃丸(“妊娠癇證”)或紫雪丹開竅。

    紫雪丹(《和劑局方》)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滑石 犀角 羚羊角 青木香 沉香 玄參 升麻 甘草 樸硝 硝石 麝香 朱砂 黃金 丁香

    本證病勢危急,必要時(shí)應(yīng)中西醫(yī)結(jié)合搶救。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yùn)》《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kuò)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