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大全》云∶妊娠若煩悶者,以四月受少陰君火氣以養(yǎng)精,六月受少陽相火氣以養(yǎng)氣。若母心驚膽寒,多有煩悶,名曰子煩?!懂a(chǎn)寶》云∶夫妊娠而子煩者,是肺臟虛而熱乘于心,則令心煩也(肺虛熱乘于心,于理似背,當(dāng)作虛字上看)。停痰積飲在心胸之間,或沖于心,亦令煩也。若熱而煩者,但熱而已。若有痰飲而煩者,嘔吐涎沫,惡聞食氣,煩躁不安也。大凡娠孕之人,既停痰積飲,又寒熱相搏,氣郁不舒,或煩躁,或嘔吐涎沫,劇則胎動(dòng)不安,均為子煩也。
按薛氏云∶前癥若因內(nèi)熱用竹葉湯,氣滯用紫蘇飲,痰滯用二陳、白術(shù)、黃芩、枳殼。
氣郁用分氣飲加川芎。脾胃虛弱用六君子加紫蘇、山梔。
煩躁口干屬心脾二經(jīng),與子煩大同小異,宜用知母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