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痞氣(附論)

    作者: 朱梓

    凡積氣在胃脘。覆大如盤(pán)者。脾積也。痞結(jié)不通。故名痞氣。此本肝病傳脾。脾當(dāng)傳腎。

    腎黃所

    曲術(shù)香棱丸

    (出德生堂方)

    治男子?jì)D人小兒。脾積氣滯。胸膈痞悶。肚腹脹滿

    。痞氣塊。

    食。并皆治之。此荊三棱莪術(shù)陳皮香附子(各四兩作一處用好醋二斤煮一沸時(shí)去醋焙干)白豆蔻(四兩)榔干葛半每服五七十丸

    金露紫菀丸

    (出宣明論)

    治一切脾積。兩脅虛脹。臍腹疼痛。

    草烏頭(五枚去皮尖生)黃連(半兩)官桂桔梗干地黃干生姜川椒蕪荑紫菀(上各一大。

    每服

    消痞丸

    (一名大消痞丸出衛(wèi)生寶鑒)

    治一切心下痞悶。及積年久不愈者。

    黃連(去須炒六錢(qián))黃芩(炒黃色六錢(qián))姜黃白術(shù)(各一兩)干姜(生一錢(qián))甘草(炙三(湯浸七次四錢(qián))浸蒸餅為丸。

    蒜紅丸

    (出百一選方)

    治脾積腹脹如鼓。青筋浮起。坐臥不得者。

    揀丁香木香沉香檳榔青皮(去白)陳皮(去白)縮砂仁蓬莪術(shù)(炮去皮)牽牛半兩)蒜(如生冷。馬牛雜肉之類

    金液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痞氣。痰逆惡心。腹脅滿悶。胸膈噎塞。不思飲

    食。

    荊三棱(炮)蓬莪術(shù)(炮)白術(shù)丁香皮(刮去粗皮)牽牛子(麩炒)青橘皮陳橘皮(并兩)巴豆(半糊為丸

    萬(wàn)安丸

    (出仁存方)

    治腹中成形作塊。按之不移。推之不動(dòng)。動(dòng)輒微喘。令人

    寒熱。腹中時(shí)

    痞。氣結(jié)成形。

    大戟(炒)甘遂牽牛(半生半炒)五靈脂吳茱萸(浸七次炒)玄胡索(炒各二錢(qián)半)芫炒)青(病去

    快氣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痞氣。心腹脹滿。嘔逆噫酸。

    檳榔(三枚銼)木香(一兩)肉豆蔻(去殼半兩)甘遂(半兩麩炒黃)大戟(一分炮)白牽為丸。食后生

    消痞丸治一切痞氣。心腹脹滿。癖氣聚滯不快。

    青皮(去白)陳皮(去白)荊三棱(泡切)廣術(shù)(煨切)益智(炒)縮砂仁當(dāng)歸(切焙)酒糊為丸。如

    沉香消痞丸

    沉香(半兩)木香(半兩)陳皮青皮三棱蓬術(shù)砂仁香附烏藥檳榔干姜(各

    豆蔻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痞氣。攻注腰背痛。

    肉豆蔻(去殼)赤茯苓(去黑皮)高良姜附子(炮裂去皮臍)草豆蔻(去皮)藿香陳橘麻豆大。

    每服

    勻氣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痞氣。胃脘不安。肌瘦減食。

    大腹皮(兩枚連皮銼)牽牛子(一兩半生半熟)高良姜(炮半兩)白術(shù)陳曲(炒)桂(去兩)日

    調(diào)中順氣丸

    (出衛(wèi)生寶鑒)

    治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時(shí)刺痛。

    木香(一兩)白豆蔻(去殼一兩)青皮(炒一兩)荊三棱(炮一兩)半夏(湯浸七次二兩)面糊為丸。

    如梧

    勝紅丸

    (出瑞竹堂方)

    治心腹痞滿。消食快氣。美進(jìn)飲食。

    三棱(醋炙)廣術(shù)(醋炙)青皮(去瓤炒)陳皮(去白)干姜(火炮)良姜蘿卜子(炒各細(xì)末。

    醋糊為

    三脘痞氣丸

    木香青皮三棱砂仁檳榔白豆蔻沉香(等分)上為末。姜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訶黎勒散

    (出圣惠方)

    治痞氣結(jié)聚在胃管。心腹膨。不能飲食。

    訶黎勒皮(一兩)鱉甲(一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白術(shù)(一兩)人參(三分去蘆頭)桂心草(半兩炙

    檳榔散

    (出圣惠方)

    治痞氣。心腹脹硬。食飲不下。

    檳榔(一兩)牽牛子(一兩)木香(半兩)白術(shù)(三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炒)高良為散。每服三

    鱉甲散

    (出圣惠方)

    治痞氣結(jié)聚在胃管。盤(pán)牢不動(dòng)。食飲漸少。四肢無(wú)力。

    鱉甲(一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木香(一兩)草豆蔻(三分去當(dāng)歸(一食前稍熱

    三棱丸

    (出圣惠方)

    治痞氣在胃管。狀如覆杯。心腹脹滿。不能飲食。肌體漸

    瘦。

    荊三棱(二兩銼碎醋拌炒令干)訶黎勒皮(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鱉甲(一兩半涂(一兩湯浸去煎成

    脾積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痞氣。身黃口干。胸膈滿悶。肌瘦減食?;驎r(shí)壯

    熱。

    陳倉(cāng)米(一合醋浸淘過(guò))青橘皮(五十片醋浸軟去白)巴豆(五十枚去皮麻絲串定三分同炒莪術(shù)(三枚丸。

    白粥

    異香散

    (出直指方)

    治脅膨脹。痞滿噎塞。噎氣吞醋。一切風(fēng)痞。腰脅刺痛。

    蓬術(shù)益智甘草三棱(各六錢(qián))青皮(三錢(qián))陳皮(三錢(qián))石連濃樸(各一錢(qián))上

    平氣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痞氣。腹脅膨脹。心痛胸悶。不思飲食。

    檳榔(一枚銼)烏梅(一兩一半去核一半留核)荊三棱(炮半兩)青橘皮(去白焙一兩)縮豆研勻。

    白面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食后溫酒姜下。

    白術(shù)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痞氣。脅滿悶。

    白術(shù)柴胡(去苗)生姜(去皮薄切炒干)桂(去粗皮各三兩)濃樸(去粗皮三兩涂生姜汁七分。

    去滓

    氣積方

    沉香砂仁輕粉(各三兩)牛腦子(一個(gè)用好酒浸一宿去筋膜)公雞肫(連皮黃去筋)皮文武

    烏頭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痞氣。胸脅脹滿。氣逆昏悶。四肢少力。

    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夏(湯浸去滑焙干各一兩)防風(fēng)(去叉)干姜(炮)枳實(shí)(去瓤麩炒)晚用炒生姜

    紅丸子治丈夫脾積氣滯。胸膈滿悶。面黃腹脹。四肢無(wú)力。酒積不食。干嘔不止

    。背脾連

    氣急。不嗜飲荊三棱(浸軟切片)蓬莪術(shù)青橘皮陳皮(去白各五斤)干姜(炮)胡椒(各三斤)上為減與莪術(shù)二藥人虛阿魏脘停菖蒲或干用醋不療易名

    鱉甲丸

    (出圣惠方)

    治痞氣當(dāng)胃脘。結(jié)聚如杯。積久不散。腹脅疼痛。體瘦成

    癆。不能飲食鱉甲(三兩去裙以米醋一小盞化硼砂一兩用涂炙鱉甲令醋浸為度)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兩銼碎醋拌炒丸如

    蕪荑丸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痞氣。微有滑泄。不思飲食。

    蕪荑(四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四兩為末)附子(炮裂去皮臍二兩)木香(一兩)莎草如梧桐子

    牽牛子丸

    (出圣惠方)

    治脾積痞氣。大便不通。身腫少力。肢節(jié)疼痛。兼治心

    腹脹硬。臟腑牽牛子(一兩半微炒)甘遂(半兩微炒)荊三棱(炮銼)木香(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兩。

    甘遂湯

    甘遂黃芩芒硝桂心細(xì)辛(各一兩)大黃(三兩)上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半。

    痞氣丸

    (出三因方)

    治脾之積在胃管。覆大如盤(pán)。久不愈。四肢不仁。黃癉。

    飲食不為肌膚大烏頭(一分去皮炮)附子(半兩炮去皮臍)赤石脂(醋淬)川椒(炒出汗)干姜(泡各漸加至

    白術(shù)丸治積聚痞氣。不能飲食。心肋下滿。四肢骨節(jié)酸疼。盜汗不絕。

    白術(shù)黃(銼)人參赤茯苓(去黑皮)烏頭(泡裂去皮臍)干姜(炮)當(dāng)歸(切焙)甘蘆頭)鱉甲上為末。

    雀肉

    秘方勝紅丸

    (出醫(yī)方大成)

    治丈夫脾積氣滯。胸膈滿悶。腹脅脹痛。四肢無(wú)力

    。酒積不食。

    兒食積。骨瘦面黃陳皮青皮三棱莪術(shù)(二味同用醋炙切片)干姜(炮)良姜(各一兩)香附(炒去毛二兒量應(yīng)滿湯腹瘕狀痰下

    化鐵散治痞積。

    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三錢(qián)重。用溫酒調(diào)下。

    寬膈丸療氣不升。胸膈痞結(jié)。

    木香荊三棱(煨)青橘皮(去白各半兩)半夏(二兩湯洗七次)大腹子(三錢(qián)半)上為細(xì)

    桂花散

    (出直指方)

    治脾積氣痛。

    香附(五兩炒去皮)蓬莪術(shù)(醋煮焙)良姜桂花甘草(炙各一兩)上為末。

    每服二錢(qián)。

    半夏湯

    (出圣濟(jì)總錄)

    治脾積。冷氣痞結(jié)。胸滿痰逆。四肢怠惰。

    半夏(陳皮湯去滑浸焙干)葶藶(紙上炒各一兩)麥門(mén)冬(去心焙干二兩)蘆根(銼碎三兩)滓???/p>

    礬石丸治脾積。痞氣泄瀉。日夜下痢白膿。

    礬石(燒令汁枯)訶黎勒(煨去核各二兩)黃連(去須三兩)木香(一兩)上為末。水浸蒸

    金露丸

    (出保命集)

    治脾積內(nèi)傷。心下痞不動(dòng)。米殼不化。

    大黃(二兩)枳實(shí)(半兩炒)桔梗(二兩)牽牛(頭末二錢(qián)半)上為細(xì)末。姜糊為丸。

    蒸餅

    金真丸治三焦氣壅。結(jié)痞心胸。大便不通。傷寒下癥。已服承氣不利。服此百粒

    。安穩(wěn)而川大黃(銼碎微炒)商枳實(shí)(面炒)檳榔黑牽牛(各等分一半生一半熟)上為細(xì)末。

    滴水芩、十丸

    硫黃丸

    (出圣惠方)

    治痞氣結(jié)固不散。心腹冷痛。食少體瘦。

    硫黃(二兩細(xì)研水飛過(guò))木香(一兩半為末)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為末)桃仁(四十九枚炊飯桐子

    治脾積氣痛。婦人諸般氣痛。

    (出圣惠方)香附子(五兩炒去毛赤色)莪術(shù)(醋煮)甘草(各二兩)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qián)。

    入鹽少許。

    又方

    (出本事方)良姜(四兩)甘草(一兩)桂心(半兩)上為末。每服一錢(qián)。入鹽。沸湯點(diǎn)服。

    木香丸

    (出圣惠方)

    治痞氣。心腹堅(jiān)脹。飲食不消。

    木香(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醋拌令炒干)硫黃(一兩細(xì)研水飛過(guò))上為細(xì)末。

    研入硫黃

    治男子?jì)D人。腹痞病脾積。大有神效。

    蒸餅(先用發(fā)酵者五六個(gè)陰三宿擘碎曬干為細(xì)末)皮硝(一斤為細(xì)末)黃沙牛腦子(一個(gè)鮮每服有

    治痞疾。

    信砒(二兩別研如粉)寒水石(三兩別搗為末)上用生鐵銚子。先鋪石末。后堆砒末在上。

    條子丸。

    服時(shí)人貓

    治夏秋之交。露夜坐久。痞如群石在腹。

    生大豆(半升)生姜(八分)上以水二升。日三服痊。

    治飲食過(guò)度。不消成痞。

    馬牙硝(一兩)吳茱萸(半斤)上用水濃煎汁服愈。竇群在常州。得此方。效。

    通膈丸

    (一名通開(kāi)散出御藥院方)

    治胸中痞氣不通。水飲停滯。

    檳榔(三兩)枳實(shí)(四兩麩炒)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至五十

    五積丹

    (出宣明論)

    治心腹痞滿。嘔吐不止。積聚者。

    皂莢一梃(一尺二寸火燒存性瓷盆合之四面土壅勿令煙出)巴豆(十二個(gè)白面一兩二錢(qián)同巴

    治大人小兒痞癥脾疾。絕妙。

    白礬(一兩為末重羅生用)雞冠雄黃(二錢(qián)為極細(xì)末重羅生用)上先用白面一匙。

    用井花涼用濃換前

    治痞氣心腹堅(jiān)脹。食飲不消。

    訶黎勒(一兩)鱉甲(一兩半涂醋炙令黃去裙)上為粗散。每服二錢(qián)。食前。生姜橘皮煎

    治脾方

    上用一凈紙。心內(nèi)畫(huà)一十字。炙三倍。擲七遍。此方有神效。

    治脾痞塊積。

    此藥名為透脾膏。不用爐火不煎熬。甘遂紅花各等分。硼砂木鱉不相饒。皂莢穿山火炮過(guò)。

    掏。

    別脾散治痞證。發(fā)熱盜汗。胸背疼痛。

    上以甘遂。不以多少。用面包于漿內(nèi)。煮十?dāng)?shù)沸。去面后。將細(xì)米糠火炒黃色為末。大人每

    大黃丸治五臟積聚癖氣?;蛴袎嫇p腹?jié)M。

    大黃(銼炒)檳榔(炒)桃仁(去皮尖雙仁炒研如膏各三兩)鱉甲(去裙醋炙)荊三棱浸炒干各一兩)皮湯各

    濃樸丸治痞氣。積年結(jié)聚。在于胃管。大如覆杯。心腹脹痛。食少無(wú)力。

    濃樸(一兩半去粗皮涂姜汁炙令微黃)木香(一兩)檳榔(一兩半)青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研過(guò)硫黃

    硼砂煎丸治痞氣。積聚不散。心腹疼痛。

    硼砂(一兩不夾石者細(xì)研)芫花(一兩醋拌炒令干)荊三棱(一兩微煨炒)鱉甲(一兩涂醋先以前。

    葛根丸治脾積痞氣。煩渴口干。

    薏苡仁(銼)葛根(銼)附子(炮裂去皮臍)蘆根(銼各一兩)糯米(二合)上為末。

    入桃

    木香檳榔煎治脾積氣塊。腹脅走痛??谕虑逅?。

    木香(一兩)檳榔(七枚七分)干漆(半兩炒令煙盡)硼砂(半兩別研)肉桂(去皮一兩)子大。

    每服

    取積丸

    朱砂雄黃輕粉(各三錢(qián))硼砂川烏(九錢(qián))巴豆(一兩五錢(qián)去油)白面(一兩五錢(qián))

    鐵刷湯治男子脾積氣痛。婦人血?dú)獯掏?。及治中酒惡心。一切瘧痢氣疾。腸風(fēng)下

    血。臟毒蒼術(shù)(八兩米泔浸一宿)良姜(六兩半炙)茴香(二兩炒)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qián)。

    生姜三片進(jìn)三生姜疫癘

    枳實(shí)消痞丸

    (一名失笑散出衛(wèi)生寶鑒)

    治右關(guān)浮弦。心下虛痞。惡食懶倦。開(kāi)

    胃進(jìn)食。

    枳實(shí)(麩炒)黃連(各五錢(qián))干生姜(一錢(qián))半夏曲(三錢(qián))人參(二錢(qián))炙甘草(二兩)白術(shù)(二錢(qián))白茯苓(二錢(qián))濃樸(炙四錢(qián))錢(qián)另為末)川烏頭(炮裂去皮半錢(qián))人參(去蘆一錢(qián))茵陳(酒制炒二錢(qián)半皮四分)川子大食黃膽并積大不通泰。一料中加巴豆霜一分。附子炮一錢(qián)。砒少許。

    加減痞氣丸

    (出試效方)

    孟秋合治脾之積。

    黃芩(酒制三分)黃連(酒制三分)濃樸(一錢(qián))半夏(半錢(qián))益智(三分)吳茱萸(三分)曲(炒二分)廣子(三分)子大。

    初服二丸。

    前服。

    沉香飲子

    (出華佗中臟經(jīng))

    治痞氣升降陰陽(yáng)。

    沉香白茯苓木香羌活獨(dú)活人參桑白皮紫蘇葉(以上各等分)上咀為粗末。

    服。

    枳實(shí)理中丸

    (出御藥院方)

    治胸脾心下痞。留氣結(jié)胸滿。脅下逆氣搶心。

    枳實(shí)(麩炒)人參(去蘆頭)干姜(炒一兩)甘草(炙)白術(shù)茯苓(去皮各一兩)附子(和

    黃連消痞丸

    (出試效方)

    治心下痞滿。壅滯不散。煩熱。喘促不安。

    黃連(去須炒一兩)枳實(shí)(炒七錢(qián))橘皮(五錢(qián))干生姜(二錢(qián))半夏(九錢(qián))黃芩(炒黃色苓(去黑皮半

    人參順氣飲子

    (一名葶藶丸出試效方)

    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苦葶藶(酒浸炒)人參(各三錢(qián))甘草(炙)羌活柴胡獨(dú)活(各三錢(qián))黃芩(三錢(qián)半炒樸(炒)粟大。

    每服

    木香化滯湯

    (出試效方)

    治因憂氣結(jié)中脘。腹皮底徹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食之不散。

    柴胡(四錢(qián))橘皮(三錢(qián))甘草(炙五錢(qián))半夏(一兩)生姜(三錢(qián))當(dāng)歸尾(二錢(qián))草豆大。每服五錢(qián)

    消痞湯

    (出東垣蘭室方)

    治因憂氣。中脘腹皮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柴胡(四分)橘皮(三分)炙甘草(五分)半夏(一錢(qián))生姜(三分)當(dāng)歸(稍二分)紅花煎法如常。

    枳實(shí)丸

    (出楊氏家藏方)

    治脾胃積寒。氣不升降。中脘痞悶。心腹作痛。發(fā)渴

    不常。

    枳實(shí)(麩炒黃色一兩半)陳橘皮(去白一兩半)蘿卜(一兩炒)木香(半兩)人參(去蘆頭

    三棱丸心下如盤(pán)。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膽。飲食不為肌膚。始由肝病傳

    脾。脾當(dāng)

    血瘕。氣塊時(shí)三棱莪術(shù)(各四兩)芫花(二兩)上三味。用米醋三斤。煮令醋盡。獨(dú)炒芫花令干。

    將二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 作者:
    ?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陳三山
  • 本草著作?!队褲O齋醫(yī)話》叢書(shū)之第六種。1卷。清黃凱鈞(退庵)撰??诩螒c七年(1812年)。選臨床常用藥物309味,不分部類,大致按植物、礦物、動(dòng)物為序排列。每藥簡(jiǎn)明扼要地介紹其臨癥運(yùn)用要點(diǎn),所附個(gè)人經(jīng)驗(yàn),每出新意,甚切實(shí)用。現(xiàn)存初刊本及《中國(guó)醫(yī)學(xué)大成》本。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