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治諸傷折淋熨貼(附論)

    作者: 朱梓

    凡傷折者。有輕重淺深久新之異。治法亦有服食淋熨貼之殊。當(dāng)詳所損之勢。而藥之去毒散滯。生肌長肉。亦各有序。無致差紊。乃明傷折之本末也。

    神驗?zāi)︼L(fēng)麝香膏

    (出圣惠方)

    治折傷蹉跌筋骨。黯腫疼痛。及傷外風(fēng)毒風(fēng)???/p>

    面不正。但是傷風(fēng)等。宜用此軟筋骨。潤皮肉。止痛。

    麝香(細研)虎脛骨細辛防風(fēng)(去蘆)獨活桂心當(dāng)歸芎白芷白僵蠶生干地黃白芨白術(shù)附子(去皮臍生用)旋復(fù)花赤芍藥連翹甘菊花木鱉子(去殼)天南星牛膝(去苗)躑躅花甘松香石斛(去根各一兩)川椒栝蔞根烏蛇(各一兩半)野駝脂(十兩)松針(二兩)蠟(五兩)臘月豬脂(二斤)醋好酒(各三升)上凈洗曬細銼。入酒醋中浸三宿。漉出陰干。卻入臘月豬脂、駝脂內(nèi)。以慢火煎候白芷黃焦藥成。以綿濾去滓。入麝香末調(diào)勻。以瓷盒盛之。有患者火上手心。點藥摩痛處五七度。

    亦用溫酒調(diào)半匙服之。

    芫花粗散熨方治傷折疼血不散。

    芫花原蠶砂(各三兩)生地黃(二兩)生姜(四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當(dāng)歸(各一兩)牛膝桑根白皮艾葉白芷(各二兩)上細銼粗搗。以醋拌。炒熱。用青布裹熨之。立效。

    淋渫芎湯治傷折疼痛。

    芎甘草(炙)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當(dāng)歸(切焙)吳茱萸(浸炒各一兩)桑根白皮(炙銼)澤蘭(各二兩)松脂(二兩)黑豆(一升研碎入松脂內(nèi)炒)上粗搗篩。每用藥三兩。水一斗煎沸。淋渫痛處。立效。

    淋渫頑荊湯治從高失墜。及一切外傷骨碎。并瘀血結(jié)痛。

    頑荊葉(一兩半)蔓荊子白芷細辛(去苗)桂心防風(fēng)(去蘆)川芎丁皮羌活(各一兩)上為細末。每用藥二兩。鹽半匙。蔥白連根五莖。將水五升。煎五七沸。去滓。

    通手淋渫痛處。冷則再換。淋渫了。宜避風(fēng)暖蓋。量病大小。臨時加減用藥。

    治傷折浮腫疼痛膏

    濃樸(去粗皮)白芨(各二兩)檳榔芎(各一兩)桂心(二兩半)沒藥麒麟竭(各半兩)當(dāng)歸(三兩銼微炒)朱砂(三分細研)上為散。以酒二升。熬藥成膏。于帛上攤。

    貼疼痛處。立效。如食前熱酒調(diào)下二錢。亦佳。

    桂附貼膏治接骨因傷損筋脈。時發(fā)疼痛。遇寒則甚。

    (名止痛貼膏)桂(去粗皮)附子(去皮臍生用)乳香(研)蜀椒(去目合口炒出汗)白礬(碎)吳茱萸(浸炒各一兩)生姜汁酒(各五合)上搗碎六味為散。將姜汁并酒各五合。只煎取七合。

    入藥末調(diào)令勻。于油單紙上攤貼患處。急裹縛之。其痛立定。一方無白礬。有白芨。

    應(yīng)驗涂貼猢猻骨膏治一切傷折。并蹉跌骨碎壓腫。曉夜疼痛不可忍者。

    猢猻骨穿山甲骨狗食系骨虎脛骨野貍骨水獺骨貓兒食系骨(各三兩)膃肭臍(三兩)上粗搗。以米醋拌。入瓶子以蜜封頭。令干。以大火燒令稍熱為度。候冷取出。

    搗羅為末。瓷器中蜜盛。每用時先以醋煮黃米粥??磽p折痛處大小。入藥末半錢。調(diào)令勻。

    攤于油單紙上裹之。上面以綿裹系縛。重者不過三度驗。其傷折處骨。先根據(jù)法度排正。后即封裹。如貼藥時疼痛。先用溫酒調(diào)藥末半錢服之。藥入口。其痛立定。

    涂藥方

    乳香綠礬(各二兩)骨碎補川樸硝川椒(去目)桔梗(去蘆)白礬(燒令汁盡各一兩)鹽梅肉(二兩炒令干)上為末。煎米醋如羔。勻攤于帛上貼之。每日一易。

    涂貼方治傷折。損折蹉跌。黯腫皮肉疼痛。

    綠豆末(五兩)桂心附子川椒(去目)蛇床子松脂(各二兩)吳茱萸當(dāng)歸(銼微炒各一兩)上為末。用姜汁調(diào)如膏。貼于患處。干即再換。如有瘡不可用之。

    貼敗龜膏治傷折止痛。消腫毒瓦斯。散瘀血。

    敗龜(涂酥炙令黃)沒藥川大黃(各三兩)百草霜木鱉子仁當(dāng)歸(銼微炒)桂心芎(各二兩)上為散。每用之時。先以好酒一升。煮至半升。下火。停酒稍冷。入藥末一兩。卻于火上重煎。以時不住攪。成膏攤于紙上貼。

    走馬貼乳香膏治傷折骨筋。疼痛不止。

    乳香(三兩)蛇床子皂角(炙去皮子)附子(生用各一兩)桂(一兩半)芥菜子赤小豆(各三兩)上為末。用生姜汁中盞。調(diào)如膏。隨傷損處大小。攤于油單上封裹。候干即易之。

    當(dāng)歸湯治傷折。車碾落馬。蹉跌筋脈俱傷。疼痛不可忍。先用此方治之。

    當(dāng)歸頑荊本蔓荊子白芷(各二兩)芎(一兩)丁香皮(一兩)上為散。每取用藥三兩。入鹽半匙。蔥白一握。漿水一斗。煎十余沸漸添。淋渫痛處。日二用之。

    桂附散治傷折。筋骨疼痛。

    洗瘡湯治傷損令洗。用之煎湯。

    烏鵲飲老干根松樹兒樟葉忍冬藤雞腳草烏樹兒(各二兩)令洗者用之煎湯。

    虎骨湯

    (出圣惠方)

    治傷折后?;蛉四_膝腰胯。被冷風(fēng)攻擊疼痛。行履不得。

    虎脛骨桑根白皮(銼)五加皮白礬(各二兩)松木節(jié)樟木節(jié)(各十兩)川椒(一兩去目)上為散。每度用藥三兩。以水一斗。煎十余沸。漸漸渫痛處。

    熨藥方

    (出圣惠方)

    治傷折損。蹉跌筋傷骨碎。黯腫疼痛。筋脈急腫。展

    縮俱

    難。行坐不得。

    生地黃(二斤切研)生姜(半斤細切)川椒(去目搗末)白礬(搗末各一兩)蠶砂(五兩)乳香(搗末)芫花(各二兩)上均和于鐺中。醋拌炒令熱。以青布裹熨痛上。并四面筋急腫痛處。冷即重炒熨。后便用接骨止痛膏封貼。如是傷挫骨碎。即先須根據(jù)法度排正碎骨。

    及蹉跌歸原。后用綿裹柳木篦。系縛夾正。便服補益丸散。神效。

    軟骨涂藥方

    (出圣惠方)

    治傷折。

    海桐皮木鱉子(去殼)陳橘皮(各二兩)五加皮(一兩半)遠志(去心)百合(各一兩)上為末。每日以醋調(diào)如膏。勻攤于帛上。貼之。

    熨藥方

    (出圣惠方)

    治傷折損。蹉跌筋骨俱傷。黯腫痛無瘡口。

    生地黃(一斤細切)生姜(半斤細研)艾葉川椒(去目各三兩)芫花松脂(各五兩)上搗篩。入前二味攪和令勻。分為三服。用醋三合。于鐺內(nèi)炒令熱。用熱布裹熨痛處。冷則再炒熨之。

    又方

    (出圣惠方)生姜(一斤)芫花鹽(各五兩)白芷桑根白皮(各五錢)故烏氈(一尺)上細銼。用醋一升。炒令熱。以絹裹熨之痛處。冷即再炒熨之。三二十度。

    木鱉子貼膏

    (出圣惠方)

    治折傷接骨。

    木鱉(去殼二兩)蜀椒(去目及閉口炒出汗)虎脛骨(酒炙)龜甲(醋炙各一兩)松節(jié)(二兩細銼醋一升炒令醋盡)上為細散。用小黃米半升作稠粥。調(diào)藥五錢。攤于絹上。

    封裹傷折處效。

    又方

    (出圣惠方)

    治傷折筋骨。疼痛不止。

    松脂(三兩)當(dāng)歸(銼微炒)細辛白芷(各一兩)川椒(二兩)上為散。用生地黃汁并醋相和。調(diào)如膏。臨時看患處大小涂貼。每日換之。

    又方

    (出圣惠方)

    治從高失墜。及一切傷折筋骨碎。瘀血結(jié)痛。

    黑豆(二升)乳香白礬桑根白皮(銼各三兩)接骨草(五兩)上為末。每用漿水一斗。藥末三兩。煎至七沸。去滓。通手淋渫患處。冷即換之。

    法煉黑豆熨藥方

    (出圣惠方)

    治傷折。

    生黑豆(三升)蔥并根(三十根細切)上用青皮裹之。湯內(nèi)煮。乘熱替換熨痛處。

    立效。

    淋洗方。

    (出永類鈐方)上用生蔥切。荊芥、杜當(dāng)歸等入煎。湯放溫洗?;蚣舆B翹、防風(fēng)、白芷、黃連。

    又方

    (出永類鈐方)用南蓼、杜獨活、本、黃柏、生姜煎洗。如有口。除姜、蓼。損而青腫。用此二味。

    若內(nèi)冷痹痛斷而腫。不可洗。傷口有膿水。別用合口藥如前風(fēng)流散。

    治涼血消腫。

    (出永類鈐方)上用千金草、即荊芥、山楂、本、石南藤、皂角、連根蔥煎水洗。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作者:
    王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