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五常政大論》云∶陰精所奉其人壽,陽精所降其人夭。夫陰精所奉者,上奉于陽,謂春夏生長之氣也;陽精所降者,下降于陰,謂秋冬收藏之氣也。且如地之伏陰,其精遇春而變動,升騰于上,即曰生發(fā)之氣;升極而浮,即曰蕃秀之氣,此六氣右遷于天,乃天之清陽也。陽主生,故壽。天之元陽,其精遇秋而退,降墜于下,乃為收斂殞殺之氣;降極而沉,是為閉藏之氣,此五運左遷入地,乃地之濁陰也。陰主殺,故夭。根于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根于內(nèi)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皆不升而降也。地氣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臟之氣,腎主五臟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長,皆從胃中出也。故動止飲食,各得其所,必清必凈,不令損胃之元氣,下乘腎肝,及行秋冬殞殺之令,則亦合于天數(shù)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