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保嬰撮要》 不治五癥

    作者: 薛鎧

    咳嗽聲啞,飲食挫喉。腹脹氣促,悶亂不寧??蕿a不止,切牙寒戰(zhàn)。瘡嫩易破,癢塌不止。紫黑灰色,頂陷喘渴。

    紅 標現(xiàn)之圖一日∶一日先退熱放標者必輕,又放標后一日身涼稀密已定,仍熱煩躁尚未盡,有兩三次出熱方定,紅現(xiàn)者吉,或隱或現(xiàn)者兇。

    二日∶二日如粟米大,稀而紅滿者吉。二日頂陷,灰白色者次之。

    三日∶三日尖滿如珠者吉,灰白色者次之。三日必出定,已后身反發(fā)熱,悶亂煩渴者兇。

    標瘡綻灌濃之圖初發(fā)∶有兩三次出大小不一等,先出者先灌漿,后出者后灌漿,如水珠光澤。根窠紅活者吉。

    如珠∶不渴瀉悶煩者,不必服藥。微渴微癢不瀉者不妨,亦不須服藥。

    根活∶若一齊并出稠密灰白色,頂陷煩躁渴瀉者,急宜治之。

    瘡已飽滿如膿窠將收,漸至蒼蠟色,有等無膿有黃白色。自放標一日為始,至七日收靨,至十日收完,此為正病。有遷延八九日方靨,至十四五日方完亦有之。但不瀉渴悶亂,其瘡飽滿無陷,手按之堅硬皆好。將收時漸退紅腫或瘡中收靨,覺有黃蠟色,或外面先靨根下皺皮。男從面收至頭背,女從面收至胸腹,收后離肉不粘易脫俱好。有微渴癢痛,有身收完足收遲亦不妨,身微熱不能食者亦有之,只怕瘡嫩易破,悶亂癢塌者兇。

    靨后余癥

    瘡疹收靨之后,預宜調(diào)理。就有出外,不避風寒,不節(jié)飲食,偏無病者,莫非胃物理壯,亦宜仔細。病初痊,臟腑初安,脾胃尚弱,動止飲食過度復病,喘咳腹脹必兇。又血氣尚弱,動止太早,病復皆兇。況肌肉嬌嫩,冒風易得感寒,頭痛身熱,則難治矣。

    腹脹氣促根窠不赤之癥陳文宿先生云∶痘瘡已出未愈之間,或瀉渴腹脹氣促,其瘡不光澤,不起發(fā),根窠不紅,謂之表虛也。先與十一味木香散,以和五臟之氣,后與十二味異功散送七味肉豆蔻丸,以助臟腑之氣。竊謂痘瘡既出,不光澤,不起發(fā),不紅活,或泄瀉作渴,或肚腹作脹,或氣促作喘,寒戰(zhàn)切牙,或手足指冷,肢體攣縮,作渴飲湯,陽氣虧損,內(nèi)虛寒而外假熱也,用十二味異功散。若作渴飲湯,手足不冷者,脾胃虛弱也,用五味異功散。凡痘瘡先出不如式,后出而紅活,或成片,色赤而穢氣者俱無妨。

    一小兒出痘,四日腹脹瀉渴,脾胃虛寒也,用十二味異功散一劑,又用參 內(nèi)托散,貫膿靨而忽寒熱切牙,此膿貫而陽氣虧損也,用參附湯、獨參湯而愈。

    一小兒痘,四日腹脹瀉渴,氣促體倦,此脾氣虛也,用人參白術散加木香煎送四神丸一服,諸癥頓止。但膿遲作渴,此表里血氣俱虛,用參 四圣散、大補湯而愈。

    一小兒痘瘡作渴腹脹,小便不利,此邪氣壅滯也,用木通芍藥湯一劑,諸癥稍愈;用參 四圣散,其漿漸貫,用參 內(nèi)托散,結靨而愈。

    一小兒痘瘡將愈,腹脹,手足或冷或熱,此陽氣虛寒也,先用十二味異功散,手足不冷,此陽氣漸復也,乃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而愈。

    一小兒痘瘡,大便利而小便秘,腹脹作喘,手足并冷,此脾氣虛也,先用葶藶、木香一劑,又用五味異功散加木香二劑而愈。后腹脹不食,口角流涎,仍用五味異功散而痊。

    一小兒痘瘡將愈,忽腹脹泄瀉,侵晨為甚,飲食不化,余謂脾胃虛弱,朝用人參白術散,夕用二神丸而瀉止;又用參 內(nèi)托散兼托里散而靨。

    一小兒痘瘡腹脹泄瀉,飲食不化,此脾腎氣虛,用人參白術散、豆蔻丸而愈。

    參 內(nèi)托散治里虛發(fā)癢,瘡不潰,倒靨。

    人參 黃 (炒) 當歸 川芎 濃樸(姜制) 防風(各五分) 桔梗 白芷 官桂(各三分) 紫草(五分)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入糯米一撮,水煎量服之。寒戰(zhàn)切牙,飲水瀉渴,亦宜服之。

    參 四圣散治痘瘡已出六七日,不能長,不生膿,或癢塌。

    當歸 芍藥(炒) 黃 川芎(各五分) 白術 茯苓 紫草(如無,紅花代之) 木通 防風(各三分) 糯米(二百粒)

    上水煎,母同服。

    葶藶木香散治大便自利,小便澀滯,喘嗽腹脹,不能食。多服為妙。

    豬苓 澤瀉 茯苓 白術 官桂(各五分) 滑石(二錢) 葶藶 木通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量大小服之。

    木通芍藥湯治痘瘡作渴腹脹,小便不利。

    木通 芍藥 白術(各五分) 川芎 陳皮 干葛(各三分) 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

    十全大補湯

    當歸 川芎 白芍藥(炒) 熟地黃 人參 白術 白茯苓 甘草(炒) 黃 (炒) 官桂(各等分)

    上水煎,量兒大小服。

    參附湯治痘疹陽氣虛寒,切牙寒戰(zhàn),手足并冷,或吐瀉不食,飲沸湯不知熱。用獨參湯加好真附炮如法者,每劑先加一錢,未應多加之,更不應,加至四五錢,或等分亦不妨。但用之以運其陽氣。如已脫者不治。

    獨參湯治陽氣虛弱,痘瘡不起發(fā),不紅活,或膿清不滿,或結痂遲緩,或痘痕色白,或嫩軟不固,或膿水不干,或時作癢,或畏風寒。用好人參一兩、生姜五片、大棗五枚,水二鐘,煎八分,徐徐溫服。嬰兒乳母亦服。

    胡荽酒

    用胡荽一把,以好酒二鐘煎一兩沸,令乳母含噴兒遍兒頭面,并房中須燒胡荽香,能辟除穢氣,使痘疹出快。若痘疹已出而飲食少思,宜用棗子燃炙,兒聞棗香尤能開胃、進飲食、解毒瓦斯。若因飲食停滯,未及消導者,不宜用。

    托里消毒散

    托里散(二方見痘癰)

    七味白術散(即人參白術散,方見痘瘡屬陰屬陽)

    十一味木香散

    十二味異功散(二方見痘灰白色)

    五味異功散(方見痘寒戰(zhàn)切牙)

    肉豆蔻

    二神丸

    四神丸(三方見瀉渴切牙)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