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口舌生瘡,痰實不利,煩躁多痞,腸胃秘澀,便溺不利,一切風熱,并皆治之。
方見火門
治風熱痰滯,心經(jīng)積熱,口苦唇燥,眼澀多淚,大便秘結,小便赤澀。
白術(一錢)麻黃當歸荊芥穗大黃(面裹煨)芍藥甘草(各二錢)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三片,薄荷少許,同煎至一盅,不拘時溫服。
治積熱,結滯臟腑,大便秘結,心膈煩躁。
黃連(去須)黃芩(去蘆)大黃(煨,各三錢)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胃中客熱,牙宣齦腫,咽膈干燥,吐氣腥臭,或胃經(jīng)受濕,伏熱在里,身黃如疸,亦能治之。
枳殼(麩炒)石斛(去蘆)枇杷葉(去毛)熟地黃黃芩麥門冬(去心)山茵陳生地黃天門冬(去心)甘草(炙,各一錢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溫服。
治大人小兒內(nèi)蘊邪熱,痰涎壅滯,或腮項結核,遍生瘡癤,已潰未潰并宜服之。
防風(去苗,一錢)鼠粘子(炒,三錢)荊芥穗(二錢)甘草(炙,一錢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溫服。
治大人小兒心經(jīng)蘊熱,咽干口燥,目赤睛疼,臟腑秘結,小便赤澀。
方見淋門
治風熱結滯,或生瘡癤。
荊芥(四錢)大黃(二錢)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服。
治風壅痰涎,上膈煩熱。
枳殼川芎柴胡前胡茯苓羌活獨活青皮白術人參甘草(各一錢)上作一服,用水二盅,荊芥一穗,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治熱毒煩悶,口燥呻吟,蓄熱內(nèi)甚,諸藥不能退其熱勢者。
方見火門
治肺經(jīng)積熱,上喘咳嗽,胸脅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黃芩梔子枳殼(炒)薄荷連翹杏仁(炒,去皮)桑白皮(炒)大黃桔梗(炒)甘草(炙,各一錢)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通口服。
治肺壅腦熱,鼻干無涕,大腸秘澀,眠臥心躁。
天門冬大黃升麻桑白皮枳殼甘草(各一錢二分)荊芥(二錢四分)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服。
治血熱蘊結壅滯。
方見火門
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jié)M,小便不利。
黃芩澤瀉梔子仁生干地黃木通黃連(去須)麥門冬(去心)甘草(炙,一錢二分)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溫服。
治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荊芥穗防風桔梗生蒡子(炒)人參甘草(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如咽痛口瘡甚者,加僵蠶一兩。
治一切風熱疥癘等疾。
方見風門
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去須)黃芩(去蘆)大黃(煨,各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熱水送下。一方以腦麝為衣,丸如大豆,夜間含化一二丸亦可。
治口舌生瘡,痰涎壅塞,咽喉腫痛。
薄荷(一斤,取頭末,三兩半)縮砂(半兩,取末二錢)川芎(半兩,取末二錢)片腦(半錢,別研)甘草(半兩,取末二錢半)上為細末,和勻煉蜜成劑,不拘時任意嚼咽。《和劑》方無片腦,有桔梗。
治臟腑積熱,煩躁多渴,口舌生瘡,咽喉腫痛。
山梔子(去殼)連翹(各三錢)栝蔞根(一兩六錢)雞冠雄黃(半錢)郁金(用皂角水煮,切片焙干,三錢)甘草(三兩二錢)上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后臨臥新汲水調服。
消煩渴涼上膈,解酒毒,除邪熱,并治咳嗽唾血,鼻衄吐血,諸淋下血,胃熱口臭,肺熱喉腥,脾疸口甜,膽?zhàn)憧诳?,并宜服之?/p>
柴胡(銀州者二兩,和木通,以湯半升浸一二宿,取汁后入膏)生地黃(六兩,另為末)黃(去蘆,一兩)麥門冬(去心,四兩)木通(同柴胡浸)人參(去蘆)蒲黃(炒)阿膠(炒,以上各二兩)雞蘇凈葉(一斤,即薄荷)甘草(炙,一兩半)上除別碾藥外,余藥為細末,用好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后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令勻,取木通柴胡汁慢火熬成膏,勿令焦,然后入余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嚼破熱水下。虛寒煩熱,消渴驚悸,人參湯下??人酝傺囚卵?,麥門冬煎湯下。惟諸淋車前子煎湯下。
大黃黃芩黃連(各二兩半)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半)黃柏苦參山豆根硼砂(各一兩)京墨(三錢)片腦(一錢半)麝香(少許)上為細末,用豬膽汁調勻,攤在碗內(nèi),甑上蒸三次,露一宿,后入腦麝硼砂為丸,如豆大,每服一丸,食后噙化。冬加知母。一方有甘草。
治中外諸熱,寢汗切牙,睡語驚悸,溺血淋閉,咳衄血,瘦弱,頭痛并骨蒸,肺喘嗽,去大黃加梔子,名曰梔子金花丸,又名既濟解毒丸。
方見火門
治心經(jīng)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或有瘡癤,咽膈不利,大小便閉澀,一切風熱之證,并宜服之。
大黃(生用)黃芩(各二兩)牽牛(生用)滑石(各四兩)黃連薄荷葉川芎(各半兩)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溫水送下。
治上焦壅熱,口干咽痛,煩躁涎潮。
牛黃片腦麝香(各一分)紫石英(半兩,研飛)馬牙硝寒水石()硬石膏(各二兩)牛膽南星(三分)甘草(一兩,微炙)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四十丸,每服一丸,食后溫薄荷人參湯下。
治膈熱,解酒毒,濃腸胃。
黃連(半斤凈,用酒二升浸,以瓦器置甑上,累蒸至爛,取出曬干)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水送下。
治一切積熱,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或喉閉壅塞,水漿不下,天行時疫,發(fā)狂昏憒,并皆治之。
芒硝青黛石膏(過,研飛)寒水石(研飛)樸硝硝石馬牙硝甘草(各等分)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滓,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熔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nèi),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咽津,不拘時候。如喉閉壅塞,不能咽物者,即用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頻吹效。
益腎水,降心火,清上實下。
桔梗黃芩川芎山梔子當歸羌活白術茯苓(以上各一兩)知母甘草薄荷(各十兩)上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入蜜調服。
治邪熱所干,膈上氣滯,五臟秘澀。
上用樸硝煎過,澄濾五七遍,至夜于星月下露至天明,自然結成青白塊子,用瓷罐子按實,于炭火內(nèi)從慢至緊,自然成汁,煎沸直候不響,再加頂火一,便取出,于凈地上倒下,用盆子合蓋了,以去火毒,然后研為細末,每二斤入生熟甘草末二兩,一處攪勻,臨臥斟量用之?;蛞诲X二錢,以桃花煎湯或蔥白湯下。此藥本性寒,燒過性溫無毒,忌諸般魚及毒物等。
治積熱。
地黃汁(四升二合)茯神知母葳蕤(以上各四兩)栝蔞根(五兩)生姜汁生地骨皮生麥門冬汁白蜜(各二升)石膏(八兩)竹瀝(三合。一方用竹葉)上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滓,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慢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取出六升,初服四合,日三夜一,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治諸伏熱,頭目不清,神志昏塞,解諸大毒。以取水之精,漬于船板木中,累見風日,久則日炙變?yōu)榍嗌灰匀√栔畾?,而蒸曝中有陰陽之氣,結而不散,聚而成青。服之分陰陽,去邪熱,調臟腑。圣人處治,以度物之氣味,故所用如東壁墻土,取之以新水調化,取清水服之,治腑臟不調,謂脾主于土,脾受濕濡瀉,取以太陽真火,其土引入于脾,藉太陽真火之氣,以除去濕,而吐瀉得止。又以魚骨入喉中肉內(nèi)不出,燒魚網(wǎng)灰,新水調服,其魚骨實時便出。又有月蝕瘡不愈者,令人燒救月鼓杖,燒灰干摻瘡上立已。此圣人取其物類相感故也。此船板青,與上同意。
船板青(五兩)酥油餅末(一兩半)上為細末,稀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不拘時溫酒送下。
治心臟驚熱至甚,不省人事。
朱砂硼砂煙硝(各二錢半)金銀箔(各五片)腦子(一字)寒水石石膏(各半兩)粉草(三錢)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麥門冬二十粒,去心煎湯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