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1.附睪epididymis緊貼睪丸的上端和后緣,可分為頭、體、尾三部。頭部由輸出小管蟠曲而成,輸出小管的末端連接一條附睪管。附睪管長約4-5米,蟠曲構(gòu)成體部和尾部。管的末端急轉(zhuǎn)向上直接延續(xù)成為輸精管。附睪管除貯存精子外還能分泌附睪液,其中含有某些激素、酶和特異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它們有助于精子的成熟。
2. 輸精管、射精管和精索輸精管ductusdeferens長約40厘米,管壁肌膜發(fā)達(dá),于活體觸摸時(shí),呈緊硬圓索狀。輸精管行程較長,從陰囊到外部皮下,再通過腹股溝管入腹腔和盆腔,在膀胱底的后面精囊腺的內(nèi)側(cè),膨大形成輸精管壺腹,其末端變細(xì),與精囊腺的排泄管合成射精管ejaculatoryduct。射精管長約2厘米,穿通道列腺實(shí)質(zhì),開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精索spermatic cord是一對扁圓形索條,由睪丸上端延至腹股溝管內(nèi)口。它由輸精管、睪丸動(dòng)脈、蔓狀靜脈叢、神經(jīng)叢、淋巴管等為主體,外包三層筋膜構(gòu)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