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內臟器官內有很多感受器,包括痛覺感受器、壓力感受器和化學感受器等等。內臟感覺神經元胞體為假單極神經元,位于脊神經節(jié)和某些腦神經節(jié)(如迷走神經的結狀節(jié))內,其中樞突經脊神經后根或腦神經進入脊隨或腦干;其周圍突隨內臟運動性神經纖維(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分布于所支配的器官。
與軀體感受敏銳、定位、定性準確等特性相比,內臟感覺則有閾值較高、定位不明確,定性不清楚的特點。體內同一結構的不同部位可分別由軀體感覺性神經和內臟感覺性神經分布,例如,胸膜和腹膜的壁層為軀體感覺性神經支配,對痛刺激非常敏感、定位準確;而胸、腹膜臟層則由內臟感覺性神經支配,受到刺激時產生持續(xù)時間較長、定位不夠準確的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