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氣管胸段的位置氣管胸段位于上縱隔后部正中,長約5厘米。于胸骨角平面分為左、右主支氣管,氣管分杈處其腔內(nèi)面有一前后向的半月形隆起,稱氣管隆嵴carinatracheae,是氣管鏡檢的重要標志。小兒氣管常稍偏右側(cè),一歲前小兒的氣管分杈位置高,隨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
圖7-9縱隔的右側(cè)面觀
氣管的毗鄰 前方鄰接胸腺、左頭臂靜脈和頭臂干;左側(cè)鄰主動脈弓、左頸總動脈和左鎖骨下動脈;右側(cè)鄰接頭臂干、右頭臂靜脈、上腔靜脈及奇靜脈弓、右胸膜囊、右迷走神經(jīng)等;后方是食管。氣管和食管左側(cè)間的溝內(nèi)有左喉返神經(jīng)上行。
主支氣管mainbronchus左、右主支氣管下方的夾角一般為65-80°,女性稍大于男性。左主支氣管細而長,近水平位,長約5厘米,由氣管杈處斜向左下外方,平第6胸椎高度,經(jīng)左肺動脈的后方,胸主動脈的前方入肺門。右主支氣管粗而短,較陡直,長約3厘米,約平第5胸椎高度,經(jīng)右肺動脈和升主動脈后方入肺門。由于右主支氣管與氣管的方向較接近,故氣管異物常墜入右肺下葉支氣管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