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惡實(圖缺),即牛蒡子也,生魯山平澤,今處處有之。葉如芋而長;實似葡萄核而褐色,外殼如栗球,小而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謂之鼠粘子,亦如羊負(fù)來之比。根有極大者,作菜茹尤益人。秋后采子,入藥用。根、葉亦可生搗,入少鹽花,以拓腫毒。又冬月采根,蒸曝之入藥。劉禹錫《傳信方》,療暴中風(fēng),用緊細(xì)牛蒡根,取時須避風(fēng),以竹刀或荊刀刮去土,用生布拭了,搗絞取汁一大升,和灼然好蜜四大合,溫,分為兩服,每服相去五、六里。初服得汗,汗出便瘥。此方得之岳鄂鄭中丞,鄭頃年至 陽,因食一頓熱肉,便中暴風(fēng),外生盧氏,為 陽尉,有此方,當(dāng)時便服,得汗隨瘥,神效。又《篋中方》∶風(fēng)頭及腦掣痛不可禁者,摩膏主之。取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合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 火煎,令稠成膏,以摩痛處,風(fēng)毒散自止,亦主時行頭痛。摩時須極力,令作熱,乃速效。冬月無苗,用根代之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