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duì)于溫病、報(bào)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查古籍
《類證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佩琴(羲桐)著。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yī)家著作,對(duì)于溫病、報(bào)病、婦科、外科各證,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
(公元 588 年)劉宋,雷斅著。三卷。是論述藥物加工制作的專書。原書已佚,其內(nèi)容散見于《證類本草》中,近人有輯本。
(此癥乃熱毒之氣與血相摶,而風(fēng)升之,故游走遍身,名曰赤游風(fēng),入腹則死)
五?;镜?/strong>(此方專治疳熱、瘡癤、丹毒之類也)
犀角 生地 桔梗 赤茯苓 惡實(shí) 連翹 粉甘 薄硝 玄參(各一兩) 青黛(三錢)
此劑一名二方,入人參五錢,麝香五分,金銀箔各八片,每一兩作十二丸,一歲兒一丸,分四服。
犀角消毒飲(治丹毒斑疹之緊劑)
牛蒡子(研,酒炒) 荊芥穗 防風(fēng)(各一錢) 甘草(七分) 犀角(五分)
此方加連翹、白芍藥(酒炒)、紫草茸各七、八分尤效。
如丹毒之氣入里,則必發(fā)腹脹,急以細(xì)針亂刺赤暈邊,使不得蔓延。一日二、三次下針,針后即敷生豬肉最妙。
(病療后宜服補(bǔ)血之劑,以防針治損血之害為可)
一方∶針后人糞和醋少許,涂之(新放人糞)。
一方∶針后全鰒蛤殼燒作末,調(diào)醋涂之,以瘥為度。
一方∶豆腐炙于火上敷之。
一方∶丹毒欲發(fā)之初,生栗留內(nèi)皮,父尿細(xì)磨頻涂。
一方∶楸葉涂生清敷之(葉干則浸水用之)。
一方∶真末調(diào)陳真醬涂之。
一方∶蓖麻子磨醋涂之。
一方∶雞子黃濃涂后,炙虎骨擦之。
一方∶三家姓洗皿水洗之。
一方∶豬尿洗之,木麥調(diào)醋作熱餅,待冷敷之。
如面上有浮氣,色白如常,仍成癬瘡,或如櫻桃而內(nèi)有膿汁者,亦丹毒之類,俗名曰白丹毒。涂雞子黃,以虎骨暖擦之
如面瘡壞爛無全膚,流膿水,百藥不效,臘豬脂涂之為妙。
一方∶白楊枝燒,取瀝涂之,神效。
一方∶面瘡及諸惡瘡,滅瘢膏涂之極驗(yàn)。(雞矢、白鷹矢、白衣魚、白附子、白僵蠶、白芷,等分為末,香油作膏)
如肌膚自然傷破,漸至腐敗,生狗皮敷之(冷則無效)。一日二、三次改敷,極驗(yàn)。
如走馬(胎熱夾痰而風(fēng)乘之,故流走諸處,滯則成膿,故曰走馬瘡)、飛尸、骨疽(大股內(nèi)外略有浮氣,淺膿曰飛尸。外無浮氣,深膿曰骨疽。以筋縮及當(dāng)處有熱氣,知成膿與否也)未膿之前,犀角消毒飲加貝母(去心,干炒)、半夏(炮,干炒)、連翹、白芍藥(酒炒)、天花粉、金銀花各五分,乳香、沒藥各三分;外以南星、枯礬、白鹽、真末、姜汁,并調(diào)作餅敷之。(此方自仙傳化毒湯透來)
如走馬、飛尸、骨疽已膿,針破之后,犀角消毒飲加貝母、半夏、連翹、白芍藥、黃 、白芷、皂角刺各五分。外以雄黃、龍腦、白鹽調(diào)白狗膽入瘡口,一日一次改敷,以瘥為度。
一方∶未膿、已膿。蟾膾、蛇膾,或蟾蛇汁,或作脯,或作丸,皆可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