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治一切冷氣不和;及本臟膀胱氣,攻刺疼痛。及治婦人產前產后腹痛,胎不安,或血刺者。兼能治血臟宿冷,百骨節(jié)倦痛,肌瘦怯弱,傷勞帶癖,久服盡除。但婦人一切疾病,最宜服之。
川芎 當歸 枳殼(麩炒去瓤) 濃樸(姜制炒) 官桂(去皮) 青皮 干姜(炮) 茴香(炒) 川楝(炒) 神曲(炒) 麥 (炒) 三棱(炮) 蓬術(醋浸一宿,焙) 人參 茯苓芍藥 木香(炮) 干地黃(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二寸,煎七分,入鹽少許,熱服。大便秘澀,加大黃煎;大便自利,加訶子煎;食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