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熱利尿紅渴粘穢,寒利澄清小便白,理中不應宜固澀,仍然不應利之瘥。
【注】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寒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此以渴辨寒熱也。小便黃赤,穢氣稠粘者,皆熱利也。小便清白,澄徹清谷,皆寒利也。熱利有表證,輕者升麻葛根湯,重者葛根湯汗之。有里證者,量以三承氣湯下之。無表里證,輕者宜黃芩湯,重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清之。寒利宜理中湯溫而補之。若服理中湯不應者,此屬下焦滑脫,宜赤石脂禹余糧湯固澀。仍然不應,此為清濁不分,水走大腸,宜五苓散或豬苓湯利之,可瘥也。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踐,結(jié)合醫(yī)學理論,認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公元 682 年)唐.孫思邈著。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補編,主要內(nèi)容有藥物、傷寒、婦人、小兒 、雜病、色脈、針灸等,傷寒部分增加了張仲景《傷寒論》別本,更為珍貴。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熱利尿紅渴粘穢,寒利澄清小便白,理中不應宜固澀,仍然不應利之瘥。
【注】自利不渴者,屬太陰寒也。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此以渴辨寒熱也。小便黃赤,穢氣稠粘者,皆熱利也。小便清白,澄徹清谷,皆寒利也。熱利有表證,輕者升麻葛根湯,重者葛根湯汗之。有里證者,量以三承氣湯下之。無表里證,輕者宜黃芩湯,重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清之。寒利宜理中湯溫而補之。若服理中湯不應者,此屬下焦滑脫,宜赤石脂禹余糧湯固澀。仍然不應,此為清濁不分,水走大腸,宜五苓散或豬苓湯利之,可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