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本草備要》 防己

    作者: 汪昂

    通,行水,瀉下焦血分濕熱

    大苦大寒(《本經(jīng)》)平,《別錄》溫)。太陽(膀胱)經(jīng)藥。能行十二經(jīng),通腠理,利九竅,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fēng)水之要藥。

    治肺氣喘嗽(水濕),熱氣諸癇(降氣下痰),濕癥香港腳(足傷寒濕為香港腳。寒濕郁而為熱,濕則腫,熱則痛。防己為主藥。濕加苡仁、蒼術(shù)、木瓜、木通,熱加芩、柏,風(fēng)加羌活、萆,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又有足跟痛者,屬腎虛。不與香港腳同論),水腫風(fēng)腫,癰腫惡瘡?;驖駸崃魅胧?jīng),致二陰不通者,非此不可。然性險而健,陰虛及濕熱在上焦氣分者禁用(《十劑》曰∶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通草即木通,是徐之才亦以行水者,為通與燥劑無以別矣。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本集以行水為通劑,改熱藥為燥劑)。

    出漢中,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名漢防己;黑點黃腥木強者,名木防己,不佳(陳藏器曰∶治風(fēng)用木防己,治水用漢防己)。酒洗用。惡細(xì)辛。畏萆 。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
  • 作者:
    張曜孫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