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麻黃六兩(去節(jié),味甘溫)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個(gè)(去皮尖,味苦,甘溫)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石膏如雞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陽(yáng),遂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shí),無(wú)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mén)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麻黃六兩(去節(jié),味甘溫)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個(gè)(去皮尖,味苦,甘溫) 生姜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石膏如雞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陽(yáng),遂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shí),無(wú)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fā)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