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辛熱) 人參三兩(甘溫)生姜六兩(切,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fā)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fā)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人丸主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