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注》 附咽痛諸方

    作者: 柯琴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

    但咽痛,而無(wú)下利胸滿心煩等癥,但甘以緩之足矣。不瘥者,配以桔梗,辛以散之也。其熱微,故用此輕劑耳。

    甘草湯∶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桔梗湯∶甘草、桔梗(各二兩)。余同前法。

    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半夏散∶半夏桂枝甘草上三味,各等分,各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二服。若不能散服,以水一升,煎七沸,內(nèi)散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少冷,少少咽之。

    此必有惡寒欲嘔證,故加桂枝以散寒,半夏以除嘔。若夾相火,則辛溫非所宜矣。

    少陰病,嘔而咽中傷,生瘡不能語(yǔ),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

    苦酒湯∶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棗核大)雞子(一枚去黃存白留殼中)上二味,內(nèi)半夏、苦酒著雞子內(nèi),以雞子置刀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劑。

    取苦酒以斂瘡,雞子以發(fā)聲。而兼半夏者,必因嘔而咽傷,胸中之痰飲尚在,故用之。且以散雞子苦酒之酸寒,但令滋潤(rùn)其咽,不令泥痰于胸膈也。置刀中放火上,只三沸即去滓,此略見(jiàn)火氣,不欲盡出其味,意可知矣。

    雞子黃走血分,故心煩不臥者宜之;其白走氣分,故聲不出者宜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