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fù),所以主張溫補(bǔ)。
查古籍
《景岳全書》(公元 1624 年)明.張介賓(景岳)著。六十四卷。包括醫(yī)論、診斷、本草、方劑、臨床各科等。主張人的生氣以陽為生,陽難得而易失,既失而難復(fù),所以主張溫補(bǔ)。
《濟(jì)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zhǔn)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diǎn)而成書。
此合麻黃、桂枝、越婢三方為一方而無芍藥。
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石膏(碎如雞子大一塊)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此外治之法,論中無溫粉方?!睹骼碚摗份d白術(shù),本、川芎、白芷各等分,入米粉和勻撲之。無本亦得。后人用牡蠣,麻黃根、鉛粉、龍骨亦可。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
太陽中風(fēng),脈浮緊,緊為陰脈,故汗不易出。發(fā)熱惡寒,非惡風(fēng)。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邪深熱郁。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惡風(fēng)乃桂枝癥,誤服此則汗不止,而有亡陽之象矣。立此方即垂此戒,圣人之意深矣。按此方合麻桂而用石膏,何以發(fā)汗,如是之烈?蓋麻黃湯,麻黃用二兩,而此用六兩;越婢湯石膏用半斤,而此用雞子大一塊。一劑之藥,除大棗,約共十六兩,以今秤計之,亦重三兩有余,則發(fā)汗之重劑矣!雖少加石膏,終不足以相制也。
少陰篇云∶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脈不沉緊,身有輕時,為無少陰外癥;不厥利吐逆,為無少陰里癥,此邪氣俱在外也,故以大青龍發(fā)其汗。
按∶此條必有誤,脈浮緩,邪輕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輕時,病未入陰,又別無少陰等癥,此病之最輕者。何必投以青龍險峻之劑?此必另有主方,而誤以大青龍當(dāng)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