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shù)(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服散取其停留胸中,多飲暖水,取其氣散營衛(wèi)。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以五苓散主之。胃中干而欲飲,此無水也,與水則愈,小便不利而欲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同一渴,而治法不同,蓋由同一渴,而渴之象不同,及渴之余癥,亦各不同也。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汗不盡,則有留飲。
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胸中有水,則不能容水矣。五苓散主之。桂枝治表,余四味治里。多飲暖水汗出愈,表里俱到。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治痞而痞不解,反渴,則為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
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皆為虛象。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誤治。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此屬實邪。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隨癥施治,不執(zhí)一端。渴者與五苓散。如其渴不止,五苓散亦一法也。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亦表里同治之法。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xì)的記述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術(shù)(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服散取其停留胸中,多飲暖水,取其氣散營衛(wèi)。
太陽病,發(fā)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以五苓散主之。胃中干而欲飲,此無水也,與水則愈,小便不利而欲飲,此蓄水也,利水則愈。同一渴,而治法不同,蓋由同一渴,而渴之象不同,及渴之余癥,亦各不同也。
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汗不盡,則有留飲。
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胸中有水,則不能容水矣。五苓散主之。桂枝治表,余四味治里。多飲暖水汗出愈,表里俱到。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治痞而痞不解,反渴,則為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
太陽病,寸緩、關(guān)浮、尺弱,皆為虛象。其人發(fā)熱汗出,復(fù)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yī)下之也,誤治。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zhuǎn)屬陽明也。此屬實邪。小便數(shù)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隨癥施治,不執(zhí)一端。渴者與五苓散。如其渴不止,五苓散亦一法也。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亦表里同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