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論辯證廣注》 黃連阿膠湯方

    黃連(四兩)黃芩(一兩)芍藥(二兩)雞子黃(二枚)阿膠(三兩)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擾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成注云。陽有余。以苦除之。黃芩黃連之苦以除熱。陰不足。以甘補之。雞子黃阿膠之甘。以補血。酸。收也。

    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熱。

    琥按上方。乃治足少陰腎水不足。手少陰心火有余。火有余者。陽熱內盛也。陽熱盛。必以苦泄之。以寒勝之。故用黃連為君。黃芩佐之。水不足者。陰血下虛也。陰血虛。必以甘溫補之。酸平收之。故以阿膠雞子黃為君。白芍藥為使也。且也。白芍藥能斂陰益血。成注反云其泄邪熱。殊非善解。

    琥又按此方。凡系好色之徒。精血內虛而病邪熱者。宜用之。或問好色之徒。復病風寒。此系陰證傷寒。須急投附子四逆輩。猶恐未及。若用上藥。是以寒治陰。不幾速其死邪。余答云。人身一陰陽耳。而陰陽之根蒂。皆本于腎。好色之徒。兩腎受傷陰虛者多。陽虛者少。陽虛者。命門火衰也。陰虛者。腎中水竭也。凡人入房過度。則精多所遺。所遺之精。皆為水而屬陰。況其作強之時。心火先熾?;馃雱t水流。水愈流則火愈熾。五內燥熱。外復傷寒而病邪熱。兩熱相夾。腎水必枯,其人發(fā)煩躁。而舌黑生芒。則就死矣。語云。傷寒偏打下虛人者。正此謂也。又今人有耽于淫樂。

    精泄不止而死者。世俗不云走陰。而反云。走陽何謬之極邪。或又問云。誠如吾子所言。則是人病傷寒。無所謂陰證矣。

    余答云。有之陰證者。中寒也。其病乃是陽虛陽虛之人。命門火衰。其平日必言語低微。飲食不化。四肢無力。腰以下冷前陰不舉。小便清白。此為真氣不足。復為外寒所襲。表里四末皆冷。是為真陰之證。然亦不全因入房所致即小兒亦有病陰證者。以胃中陽氣虛。不能作郁熱故也。其證詳中寒論中。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谥泻?。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附子湯方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jié)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上二條證并湯方(俱見中寒論中)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上二條證。并湯方(俱見中寒論中)少陰下利。便膿血者可刺。(此條即上條桃花湯證。愚意云可刺者。當是可灸之訛。正文與注并灸法俱見中寒論中)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此條病亦真陰證。正文與注并湯俱見中寒論中)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此條少陰病。亦自三陽經傳來者。熱邪傳入少陰。少陰之經氣虛。故下利。其咽痛胸滿心煩者。以其經之脈循喉嚨。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尚論篇云。少陰邪熱。充斥上下中間。無所不到故也。成注云。與豬膚湯以調陰散熱。)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