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傷寒說意》 下利脈微

    少陰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里寒外熱,身反不惡寒,面發(fā)赤色,是水寒土濕,經(jīng)陽微弱,郁而不通也。其人或腹痛,或咽痛,或干嘔,或利止脈不出者,宜通脈四逆湯,姜、甘溫中補(bǔ)土,附子暖水回陽。服之其脈即出者,寒濕內(nèi)消,經(jīng)陽外達(dá),其病必愈也。

    下利脈微者,陽虛脾陷,經(jīng)氣不通也。宜白通湯,姜、附溫中下而回陽,蔥白通經(jīng)絡(luò)而復(fù)脈也。

    若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下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而心煩者,此水寒土濕,脾陷胃逆,經(jīng)脈不通,而膽火上炎也,宜白通加豬膽汁湯,姜、附回陽,蔥白通經(jīng),人尿、豬膽,清其上炎之相火。服湯后,脈暴出者死,陽氣絕根而外脫也,脈微續(xù)者生,陽氣未斷而徐回也。

    【99】通脈四逆湯 九十三

    甘草炙,二兩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姜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病皆與方相應(yīng)者,乃服之。

    【97】白通湯 九十四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98】白通加豬膽汁湯 九十五

    蔥白四莖干姜一兩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膽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溫再服。若無膽,亦可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
  • 作者:
    張曜孫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