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溫疫二日,陽明經(jīng)熱不解,三日則入少陽之經(jīng)。少陽以相火主令,足少陽以甲木而化氣于相火,傷寒之口苦咽干而目眩者,皆相火之上炎也。其經(jīng)自頭下項(xiàng),行身之側(cè)。熱病之胸脅痛而耳聾者,皆膽木之逆行也。少陽在二陽之里,三陰之表,陰盛則傳太陰之臟,陽盛則傳陽明之腑,少陽者,入腑入臟之門戶也。溫疫營郁熱盛,火旺木枯,但傳胃腑而為熱,不入脾臟而為寒。傳胃則木邪逼土,腑氣郁遏,而生吐利。是宜清散經(jīng)邪,杜其入腑之路也
柴芩栝蔞芍藥湯
柴胡三錢黃芩三錢半夏三錢甘草二錢,生生姜三錢大棗三枚,劈芍藥三錢栝蔞根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熱服,覆衣,飲熱粥,取微汗。
治少陽經(jīng)溫疫,目眩耳聾,口苦咽干,胸痛脅痞者。
大柴胡加元參地黃湯
柴胡三錢黃芩三錢半夏三錢芍藥三錢枳實(shí)三錢大黃三錢生姜三錢大棗三枚元參三錢地黃三錢
流水煎大半杯,溫服。
治少陽經(jīng)溫疫,傳陽明胃府,嘔吐泄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