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害〕其氣芳香,惟性本燥熱,病屬血燥有熱,而崩帶遺濁者,皆當忌之。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虛;小便余瀝,由于水涸精虧內(nèi)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泄瀉由于濕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忌用。
〔利〕補腎扶脾胃,溫中進飲食,攝涎唾,縮小便,安心神,止遺濁。辛能開散,使郁結宣通,行陽退陰之藥也。
〔修治〕出嶺南,形如棗核,取仁鹽水炒。五六月熟,其子如筆頭,兩頭尖,長七八分。
(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讱庵)著。四卷。 選擇臨床常用藥 460 種,以藥性病情互相闡發(fā),論述扼要。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害〕其氣芳香,惟性本燥熱,病屬血燥有熱,而崩帶遺濁者,皆當忌之。凡嘔吐由于熱,而不因于寒;氣逆由于怒,而不由于虛;小便余瀝,由于水涸精虧內(nèi)熱,而不由于腎氣虛寒;泄瀉由于濕火暴注,而不由于氣虛腸滑;法并忌用。
〔利〕補腎扶脾胃,溫中進飲食,攝涎唾,縮小便,安心神,止遺濁。辛能開散,使郁結宣通,行陽退陰之藥也。
〔修治〕出嶺南,形如棗核,取仁鹽水炒。五六月熟,其子如筆頭,兩頭尖,長七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