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沈繼庵先生,下痢十二日,腹痛,脫肛,后重,噯氣,不知饑。一友用補(bǔ)中益氣加白芍藥,腹痛愈加,后重亦甚。予脈之,右關(guān)滑大搏指,曰∶此積滯固結(jié)腸胃間,故后重脫肛也。當(dāng)為推蕩,以其素弱多郁,不敢,只為調(diào)氣而兼消導(dǎo)。木香、山楂、檳榔、枳實(shí)、川芎、白芍藥、黃連、黃芩、秦艽。服后稍寬。次日用七傷丸,二帖痊愈。
其內(nèi)人患發(fā)熱頭痛,遍身痛,干嘔口渴,胸膈脹悶,坐臥不安。醫(yī)與以參蘇飲,干嘔愈甚,又加煩躁。予診之,右手洪大倍于左,左浮數(shù)。予曰∶干霍亂癥也。與以藿香正氣散,減去白術(shù)、桔梗,加白扁豆、香薷。一帖吐止食進(jìn),遍身痛除,惟口渴額痛未除,小水不利,以石膏、香薷、滑石各五錢,橘紅、藿香、葛根各二錢,檳榔、木瓜各一錢,甘草五分,姜三片,一帖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