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脾象土。旺于長夏。其脈緩。其候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yǎng)形肉。
其色黃。其藏意。足太陰其經(jīng)也與胃合。胃為腑主表。脾為臟主里。脾氣盛。為形有余。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饑。足痿不收。 善螈。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于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時日中慧。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泄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部右手關(guān)上是也。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長夏以胃氣為本。
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為大逆不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當(dāng)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克脾水之凌土。為微邪。當(dāng)瘥。脾長而弱。來疏去數(shù)。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jīng)。四至曰奪精。五至曰命盡。六至曰死。病脾脈來。實而盛數(shù)。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堅銳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絕。真脾脈至。弱而乍數(shù)乍疏。其色不澤。毛折乃死。
《普濟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 共168卷。凡 1960 論,2175 類、778 法、61739 方 239 圖。 收載方劑最多。《本草綱目》中附方有不少是從此書采錄的。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脾象土。旺于長夏。其脈緩。其候口。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養(yǎng)形肉。
其色黃。其藏意。足太陰其經(jīng)也與胃合。胃為腑主表。脾為臟主里。脾氣盛。為形有余。則病腹脹。溲不利。身重苦饑。足痿不收。 善螈。腳下痛。是為脾氣之實也。則宜瀉之。脾氣不足。則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嘔逆。腹脹腸鳴。是為脾氣之虛也。則宜補之。于四時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于日愈于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于時日中慧。平旦甚。下晡靜。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以泄之。甘以補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
脾部右手關(guān)上是也。六月脾土旺。其脈大。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也。長夏以胃氣為本。
反得弦而急。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為大逆不治。反得微澀而短。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不治自愈。反得浮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歸子。當(dāng)瘥不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腎之克脾水之凌土。為微邪。當(dāng)瘥。脾長而弱。來疏去數(shù)。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jīng)。四至曰奪精。五至曰命盡。六至曰死。病脾脈來。實而盛數(shù)。如雞舉足。曰脾病。死脾脈來。堅銳如鳥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絕。真脾脈至。弱而乍數(shù)乍疏。其色不澤。毛折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