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壽世保元》 承祖灸鬼法

    作者: 龔廷賢

    一治一切驚狂譫妄。逾垣上屋。罵詈不避親疏等癥。以病者兩手大拇指。用細麻繩扎縛定。以大艾炷置于其中。兩介甲。及兩指角肉四處著火。一處不著即不效。灸七壯神效。

    一論婦人瘟疾。此方最妙。

    辟邪丹

    虎頭骨(二兩) 朱砂 雄黃 雌黃 鬼臼 皂莢 蕪荑仁 鬼箭 藜蘆(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囊盛一丸。男左女右。系臂上。或當病患房內燒之。

    一客忤者。中惡之類也。多于道間門外得之。令人心腹絞痛。脹滿氣喘。入心胸。如不急治。能殺人。搗墨水和服一錢。

    一飛尸者。游走皮膚。穿臟腑。每發(fā)刺痛。變作無常處。

    一遁尸者。附骨入肉。攻鑿血脈。每發(fā)不可得近。見尸喪。聞哀哭便作。

    一風尸者。淫濯四肢。不知痛之所作。每發(fā)昏沉。得風雪便作。

    一沉尸者。纏骨結臟。沖心脅。每發(fā)絞切。遇寒冷便作。

    一尸疰者。舉身沉重。精神錯雜。覺昏廢。每節(jié)氣至。則輒至。大惡。

    上俱宜服蘇合香丸(方見諸氣)

    一論中惡客忤。心腹脹滿癢痛。如錐刀刺痛。氣急口噤者。以熱湯或酒送下。若不下。

    扶起頭灌之。令下喉。須臾瘥。未蘇。更與三丸。腹當鳴轉。即吐下便愈。若口已噤。亦須折齒灌之。藥入喉即瘥。忌蘆筍豬肉冷水肥皂之物。

    備急丹

    大黃 巴豆(去殼油) 干姜(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量老幼虛實用之。

    一論心腹痛如錐刺。下血便死。不知人事。及臥魘嚙腳踵不覺者。諸惡毒瓦斯病方。此是漢文帝時太倉公淳于意方。故名。

    倉公散

    白礬 皂莢 雄黃 藜蘆(各等分)

    上四味共為細末。每用如豆大。納竹管中。吹入病患鼻內。得嚏則氣通。便活。若未嚏更吹之。以得嚏為度。能起死回生。

    一方。治急時氣。纏喉風。漸入咽塞。水谷不下。牙關緊急。不省人事。名如圣散。加全蝎七枚。吹鼻吐痰。

    一論凡遇尸喪。玩古廟。入無人所居之室。回來暴絕。面赤無語者。名曰尸疰。亦曰鬼疰。

    即中祟之謂也。進藥便死。宜移病患。更行火醋熏鼻法。則可復蘇。否則七竅迸血而死。

    一論凡感臭穢瘴毒暴絕者。名曰中惡。不治即死。宜燒炭火一杓。以醋沃之。令患人鼻受醋氣。則可復蘇。既蘇以藿香正氣散服之。(方見霍亂)

    一論初到客舍館驛。及久無人居之冷房中。為邪厲所襲。但聞其人吃吃作聲。便令人叫喚。

    如不醒??捎门|S、雄黃各一錢。朱砂五分。共為細末。每一錢。床下燒。一錢酒灌之。

    一論凡館舍久無人到。積濕容易侵人。預制此法。即可遠此害。極宜暑月燒之。以卻瘟疫。并散邪氣。

    太倉公辟瘟丹

    茅術(一斤) 臺烏 黃連 羌活 白術(各半斤) 川芎 草烏 細辛 紫草 獨活 防風甘草 本 白芷 香附 當歸 荊芥 天麻 官桂 甘松 干姜 三柰 麻黃 牙皂 麝香芍藥(各四兩)

    上為末。紅棗肉為丸。如彈子大。每一丸燒之。

    一卒中惡。搗韭菜汁灌鼻中。又宜蔥心黃刺鼻中。血出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