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手穴手紋診治》 第八節(jié) 穴位埋線療法

    穴位埋線和穴位穿線療法是把一段羊腸線埋入穴位內(nèi)或穿入鄰近幾個穴位下,使之保持較久的刺激以達(dá)到治病目的的一種新療法。它的方法比較簡便,對某些功能性和器質(zhì)性疾病有較好的療效。目前常用于一些慢性病,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腹瀉,小兒麻痹后遺癥,遺尿、遺精、陽萎、痛經(jīng)等。常用的手穴為魚際、合谷。

    一、用具

    (一)穴位埋線用具

    一般可用9號注射用針頭作套管,以26號的2~2.5寸毫針作針芯(毫針的針身與注射針頭等長,剪去針尖后磨平),也可以小號的腰推穿刺針,但針芯要磨平。此外還須準(zhǔn)備“0”~“00”號腸線剪成適當(dāng)長度和段數(shù),手術(shù)剪,無齒鑷、彎盆等。

    (二)穴位穿線用具

    彎形三角縫針、持針鉗、手術(shù)鉗、注射器及針頭“0”~“00”號腸線、彎盆、1%普魯卡因、消毒紗布、洞巾等。

    二、操作方法

    (一)穴位埋線療法

    1.選好穴位,用2%的龍膽紫作好標(biāo)志,穴位局部皮膚按常規(guī)消毒。

    2.用無齒鑷取剪斷的腸線一段置入注射針頭的尖端內(nèi)(不使外露),針芯從注射針頭尾部插入,注意不使腸線被推出或露出針尖部。

    3.手握針頭根部,快速刺入穴位的皮下,然后緩緩送針到一定深度,待患者有針感后,輕推針芯,將腸線推入穴位,拔出針頭,壓迫局部片刻。

    4.如在兩個附近穴位同時埋線時,可在埋完第一根腸線后,將針頭退至皮下,再刺向另一穴位,有針感后,拔出針芯,鉗取另一段腸線,從注射針頭尾部放入,再用針芯把腸線送入穴位。

    (二)穴位穿線療法

    1.選好進(jìn)針和出針的穴位,用2%龍膽紫標(biāo)記,皮膚消毒。

    2.穴位皮下注射普魯長因作局部麻醉。(皮試后)

    3.用持針鉗鉗住帶有腸線的縫針從第一個進(jìn)針點(diǎn)刺入,深入肌層后,可利用縫針對肌層作反復(fù)的加壓刺激約1~2分鐘。務(wù)使患者有酸脹感,然后在出針處穿出縫針,用血管鉗住腸線尾端,來回抽拉幾次后,徹去針頭,剪去兩端露在皮膚外的線頭,然后將腸線兩端埋入皮膚內(nèi),予以包扎。

    三、注意事項(xiàng)

    1.嚴(yán)格無菌操作。

    2.術(shù)后可在局部壓迫以止血。

    3.穴位穿線的兩端不可露在皮膚外,如發(fā)現(xiàn)有異常反映,必要時可抽去腸線或作其他處理。

    4.防止刺傷神經(jīng)干及大血管。

    5.如用絲線穿線,須在一個月后抽去絲線。

    6.埋線一般可10~15天一次,5~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2個月。穿線20~40天。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