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時病論》 備用成方八

    作者: 雷豐

    麻黃湯∶治傷寒太陽病,惡寒發(fā)熱,頭痛項強,無汗而喘,脈浮而緊者。

    麻黃 桂枝 杏仁 甘草

    水煎,溫服,覆取微汗。

    葛根湯∶治傷寒太陽未罷,又傳陽明,脈浮長,緣緣面赤,頭痛連額,發(fā)熱惡寒而無汗,目痛鼻干不得眠等證。

    葛根 麻黃 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棗

    水煎,溫服,取微似汗。

    小柴胡湯∶治傷寒少陽病,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脅滿脈弦,目眩,不欲食,心煩喜嘔,及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等證。

    柴胡 人參 制夏 黃芩 甘草 生姜 大棗

    水煎,溫服。

    理中湯∶治傷寒太陰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嘔,腹痛便溏,脈沉無力,或厥冷拘急,或結(jié)胸吐蛔,及感寒霍亂。

    人參 白術(shù) 炮姜 炙草本方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真武湯∶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嘔,或小便利,及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仍發(fā)熱,心悸頭眩,筋惕肉 ,振振欲擗地,氣虛惡寒。

    附子 白芍 白術(shù) 茯苓

    加生姜,煎服。

    四逆湯∶治三陰傷寒,身痛腹痛,下痢清谷,惡寒不渴,四肢厥冷,或反不惡寒,面赤煩躁,里寒外熱,或干嘔,或咽痛,脈沉微細欲絕。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水煎,冷服。

    豐按∶傷寒之方,計有一百一十三道,長沙書中,已全備矣。凡學醫(yī)者,必須熟玩。今錄此六方,不過明六經(jīng)傷寒之用,其寒邪化熱,及傳變諸方,不能盡錄,當閱傷寒之書,自明著矣。

    千金陽旦湯∶治冬溫脈浮發(fā)熱,項強頭痛。

    桂枝 白芍 黃芩 甘草

    加姜、棗,煎服。

    千金陰旦湯∶治冬溫內(nèi)寒外熱,肢節(jié)疼痛,中挾寒食。

    即陽旦湯加干姜。

    豐按∶陽旦湯,主治先感冬溫,又被風寒所遏之病。陰旦湯主治體質(zhì)本寒,忽受冬溫之病。如咳嗽口渴甚者,姜、桂究難浪用。凡一切溫熱之病,最忌辛溫之藥,偶或用之,非本質(zhì)屬寒,即外加寒氣,倘拘于陽旦陰旦,為冬溫一定之方,不亦惑乎!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