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時病論》 治時病常變須會通論

    作者: 雷豐

    拙著已告竣矣!首先論證,其次立法,其次成方,又其次治案,醫(yī)者能于此熟玩,自然融會貫通。弗執(zhí)定某證之常,必施某法,某證之變,必施某法,臨證時隨機(jī)活法可也。姑先論其常而通其用,如初起因于風(fēng)者,宜以解肌散表法;因于寒者,宜以辛溫解表法;因于暑者,宜以清涼滌暑法;因于濕者,宜以增損胃苓法;因于燥者,宜以苦溫平燥法;因于火者,宜以清涼透邪法。此皆言初患六氣之常證,通用之定法也。至于反常之變證,不定之活法,則又不可不知。如春溫條中,有舌絳齒燥,譫語神昏,手足螈 ,昏憒不語之變;濕溫條中,有或笑或痙,撮空理線,舌苔黃刺,或轉(zhuǎn)焦黑之變。然而亦非一定之變也,須知春溫亦有濕溫之變證,濕溫亦有春溫之變證,論中不能印定,須活法而通治之。此又不特春溫、濕溫可以會通,而暑溫、冬溫,以及諸病,皆有等證之變,悉可以通治之。又如諸病,見有舌絳齒燥,熱傷于陰者,清熱保津法可通用之。譫語神昏,熱亂神明者,祛熱宣竅法可通用之。手足螈 ,熱極生風(fēng)者,清離定巽法可通用之?;钁|不語,痰襲心包者,宣竅導(dǎo)痰法可通用之。及至發(fā)笑之證,皆由邪襲于心;

    發(fā)痙之證,皆系風(fēng)乘虛入;或至撮空理線,循衣摸床等證,皆當(dāng)審其虛實,通其活法,則不但治時病可以融會,即治雜病亦有貫通之妙耳。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吳普
  • 作者:
    吳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燾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yī)藥著作,編為 1104 門,載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醫(yī)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鄒存檢
  • 作者:
    馬培之
  • 《外科證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維德整理祖?zhèn)髅匦g(shù)及生平經(jīng)驗而成《外科全生集》。此書后經(jīng)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維德(l669—l749年)字洪緒,別號林屋散人,又號定定子,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學(xué)家。撰《外科證治全生集》。

    作者:
  • 作者:
    高思敬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