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時病論歌括新編》 (六)風濕

    春夏之交,人病如傷寒,為風濕證也。其證頭痛發(fā)熱,微汗惡風,骨節(jié)煩疼,體重微腫,小便欠利,脈來浮緩是也。用五苓散自愈。風濕之邪多傷于太陽,宜用兩解太陽法,既疏膀胱之經(jīng),又利膀胱之腑。如風勝者多用羌防;濕勝者多加苓澤;陰虛之體,脈中兼數(shù),宜加黃柏、車前;陽虛之體,脈內兼遲,宜入戟天、附片;風濕相搏,宜從汗解。然汗法貴徐不貴驟,驟則風去濕存,徐則風濕俱去也。

    『歌括』

    春夏之交如傷寒,風濕為病節(jié)疼煩。

    體重微腫頭疼熱,微汗惡風脈浮緩。

    溺短風濕傷太陽,兩解太陽疏膀胱。

    濕勝五苓重苓澤,風勝多用防風羌,

    陰虛脈數(shù)車前柏,陽虛脈遲附戟量。

    風濕相搏宜汗透,汗法貴徐不貴驟。

    驟則風去濕猶存,徐則風濕俱去休。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