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春應溫而反熱,是為非時之氣。所感之風,風中必夾熱氣,故名風熱。此不但與風溫為兩途,抑且與熱病為各異。蓋風溫、熱病,皆伏氣也;風熱之邪,是新感也。初起寒微熱甚,頭痛而昏,或多汗,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黃,舌起黃苔,脈來浮數是也。當用辛涼解表法為先。倘惡寒頭痛得瘥(瘥:即病愈也。),轉為口渴喜飲,苔色黃焦,此風熱之邪已化為火,宜用清熱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發(fā)斑發(fā)疹(斑疹:點大成片,色紅或紫,撫之不礙手的叫"斑",多由熱郁陽明,近及營血而發(fā)于肌膚;其形如粟米,色紅或紫,高出皮膚之上,撫之礙手的叫"疹"。多因風熱郁滯,內閉營分,從血絡透發(fā)于肌膚。),當仿熱病門中之法治之。
『歌括』
春時過熱氣不正,風中夾熱風熱病。
不但風溫為兩途,且與熱病相逕庭。
風溫熱病皆伏氣,風熱則是新感成。
多汗目赤咳涕黃,寒微熱甚頭昏疼。
舌起黃苔脈浮數,辛涼解表宜速進。
倘若惡寒頭痛已,舌苔焦黃轉渴飲。
此為風熱已化火,清熱保津莫因循。
舌燥昏狂發(fā)斑疹,治法摩仿熱病門。
(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一卷。主張人身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闡明補陰療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春應溫而反熱,是為非時之氣。所感之風,風中必夾熱氣,故名風熱。此不但與風溫為兩途,抑且與熱病為各異。蓋風溫、熱病,皆伏氣也;風熱之邪,是新感也。初起寒微熱甚,頭痛而昏,或多汗,或咳嗽,或目赤,或涕黃,舌起黃苔,脈來浮數是也。當用辛涼解表法為先。倘惡寒頭痛得瘥(瘥:即病愈也。),轉為口渴喜飲,苔色黃焦,此風熱之邪已化為火,宜用清熱保津法治之。倘或舌燥昏狂,或發(fā)斑發(fā)疹(斑疹:點大成片,色紅或紫,撫之不礙手的叫"斑",多由熱郁陽明,近及營血而發(fā)于肌膚;其形如粟米,色紅或紫,高出皮膚之上,撫之礙手的叫"疹"。多因風熱郁滯,內閉營分,從血絡透發(fā)于肌膚。),當仿熱病門中之法治之。
『歌括』
春時過熱氣不正,風中夾熱風熱病。
不但風溫為兩途,且與熱病相逕庭。
風溫熱病皆伏氣,風熱則是新感成。
多汗目赤咳涕黃,寒微熱甚頭昏疼。
舌起黃苔脈浮數,辛涼解表宜速進。
倘若惡寒頭痛已,舌苔焦黃轉渴飲。
此為風熱已化火,清熱保津莫因循。
舌燥昏狂發(fā)斑疹,治法摩仿熱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