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痧脹玉衡》 痧分表里辨

    作者: 郭士遂

    痧之初發(fā),必從外感。感于肌表,人不自知,則入于半表半里,故胸中作悶,或作嘔吐,而腹痛生焉。此可以刮痧而愈,不愈,用荊芥湯、藿香湯之類而選用之。痧感于半表半里,人不自知,則入于里,故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痧毒沖心,則心胸大痛,痧毒攻腹,則盤腸吊痛。此可以放痧而愈,不愈,用陳皮紫樸湯、棱術(shù)湯之類而選用之。痧中于里,人不自知,則痧氣壅阻,惡毒逆攻心膂,立時發(fā)暈,即欲刮痧而痧不起;即欲放痧而扶之不起,必不得放,即扶起放之,而發(fā)暈之時,氣血不流,放之亦無紫黑毒血流出,即有些須,亦不能多,略見紫黑血點而已。此痧毒入深,大兇之兆。斯時病家求救甚切,方可用藥。余但審脈辨證,的系風寒暑濕,氣血、食積、痰飲,何因而施治,令其蘇醒,氣血流動,然后扶起放痧,漸以調(diào)治。如不醒,即擇牛黃丸、三香丸、救苦丹之類以救之。如此重癥,必需醫(yī)者慈心大發(fā),立時連進湯丸,方能有救,遲則必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作者:
    陳念祖
  • 作者:
    周揚俊
  • 作者:
    元簡
  •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

    作者:
  • 作者:
    尤怡
  • 作者:
    尤怡
  • (公元 219 年)漢.張機(仲景)著。三卷。

    北宋.王洙錄傳《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zhèn)?、中卷論雜病、下卷載其方、并療婦人。林億取《金匱玉函要略方》的雜病和有關(guān)的附方, 編為《金匱要略方論》。 內(nèi)容包括內(nèi)科雜病、婦科、急救、飲食禁忌等 25 篇,計 262 方。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