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梅

    《中藥大辭典》:白梅拼音注音Bái Méi別名

    鹽梅(《尚書》),霜梅(《綱目》),白霜梅(《本草便讀》)。

    出處

    《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未成熟果實(shí),經(jīng)鹽漬而成。

    性味

    酸澀咸,平。

    ①《日華子本草》:"暖,無毒。"

    ②《綱目》:"酸咸,平,無毒。"

    ③《本草從新》:"酸澀咸,平。"

    注意

    《本草從新》:"多食損齒傷筋。"

    功能主治

    治喉痹,瀉痢煩渴,梅核膈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①陶弘景:"白梅亦應(yīng)(與烏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diǎn)痣蝕惡肉。"

    ②《本草拾遺》:"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③《日華子本草》:"治刀箭(傷),止血,研敷之。"

    ④《本草圖經(jīng)》:"除痰。"

    ⑤《本草蒙筌》:"搗爛成膏,敷攻惡毒,治婦人乳癰,拔肉中箭簇;中風(fēng)緊閉牙關(guān),急宜將肉摩擦。"

    ⑥《綱目》:"治中風(fēng)驚癇,喉痹,痰厥僵仆。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噙咽津液或入丸劑。外用:擦牙、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復(fù)方

    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fēng)各二兩,豬牙皂角三十條。為細(xì)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風(fēng)痰厥,牙關(guān)不開,用此擦之尤佳。(《綱目》水梅丸)㈡白梅包生礬末作丸含咽,或納吞之。(《圣濟(jì)總錄》)

    ②治霍亂吐利:鹽梅煎湯,細(xì)細(xì)飲之。(《如宜方》)

    ③治梅核膈氣:半青半黃梅子,每個用鹽一兩,淹一日夜,曬干,又浸又曬,至水盡乃止,用青錢三個,夾二梅,麻線縛定,通裝磁罐內(nèi),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龔氏經(jīng)驗(yàn)方》)

    ④治癰疽已潰未潰皆可用:鹽白梅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香油調(diào)涂四圍。(《易簡方》)

    ⑤治金瘡:燒干梅作炭,搗末之,敷一宿。亦治被打傷。(《千金方》)

    制法

    《齊民要術(shù)》:"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梅拼音注音Bái Méi別名

    鹽梅、霜梅、白霜梅。

    英文名Linesless charcoal, Salted immature plum出處

    出自《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果實(shí)經(jīng)鹽漬而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采收和儲藏:采摘未成熟果實(shí),用鹽水浸漬,日曬夜?jié)n,約經(jīng) 10d即成,久則表面生霜。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原形態(tài)

    梅 落葉小喬木,高可達(dá)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xì)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于二年生側(cè)枝葉腋?;ü6?;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shù)。果實(shí)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ㄆ诖杭?,果期5-6月。

    性狀

    果實(shí)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cm。表面綠白或黃棕色,有白霜,果肉肉質(zhì)。剝開果肉可見橢圓形果核,類白色,表面可見蜂窩狀小孔。氣微香,味酸、咸。

    炮制

    《齊民要術(shù)》: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時摘取,夜以鹽汁漬之,晝則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歸經(jīng)

    肝;腎經(jīng)

    性味

    酸澀咸;平;無毒

    注意

    《本草從新》:多食損齒傷筋。

    功能主治

    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噤,消瘡,止血。。主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fēng)驚癇,痰劂口噤,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噙咽津液或入丸劑。外用:擦牙、搗敷或煅存性研末調(diào)敷。

    各家論述

    1.陶弘景:白梅亦應(yīng)(與烏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藥,以點(diǎn)痣蝕惡肉。

    2.《本草拾遺》: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3.《日華子本草》:治刀箭(傷),止血,研敷之。

    4.《本草圖經(jīng)》:除痰。

    5.《本草蒙筌》:搗爛成膏,敷攻惡毒,治婦人乳癰,拔肉中箭簇;中風(fēng)緊閉牙關(guān),急宜將肉摩擦。

    6.《綱目》:治中風(fēng)驚癇,喉痹,痰厥僵仆。又治瀉痢煩渴,霍亂吐下,下血血崩,功同烏梅。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毛蛇拼音注音Bái Máo Shé別名石祈蛇、上樹蛇、白毛伸筋、石蠶、毛石蠶、巖蠶、白毛巖蠶、老鼠尾來源為骨碎補(bǔ)科陰石蕨屬植物圓蓋陰石蕨Humata tyermanni S. Moore,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曬......
  • 拼音注音Bái Máo Lù Rónɡ Cǎo別名魚腮草、六月霜來源為玄參科鹿茸草屬植物白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 Franch.的全草。夏、秋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性味微苦、澀,平。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于......
  • 《中藥大辭典》:白沙糖拼音注音Bái Shā Tánɡ別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錄》),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備要》)。出處《綱目》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莖汁,經(jīng)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結(jié)晶體。歸經(jīng)《本草衍義補(bǔ)遺》:“入脾......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沙蒿別名籽蒿來源菊科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以種子入藥。生境分布內(nèi)蒙古、陜西、寧夏、甘肅。性味辛,溫。功能主治消炎散瘀,利氣,殺蟲。腮腺炎,扁桃體炎,瘡癤紅腫:種子適量研......
  • 《中藥大辭典》:白沙蟲藥拼音注音Bái Shā Chónɡ Yào別名痢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黃花香茶菜的全草。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草坡路旁。分布陜西、廣西、貴州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1米。莖直立,方形,有柔毛。葉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