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白花蛇目睛

    《中藥大辭典》:白花蛇目睛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é Mù Jīnɡ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蝮蛇科動物五步蛇眼睛。

    功能主治

    《普濟(jì)方》:"治小兒夜啼,以一只為末,竹瀝調(diào)少許灌之。"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白花蛇目睛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é Mù Jīnɡ英文名long-noded pit viper ey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蝰科動物尖吻腹的眼睛。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gkistrodon acutus(Gunther)

    采收和儲藏:宰殺蘄蛇后,取眼睛,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于山區(qū)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陰濕地方,或路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

    原形態(tài)

    尖吻蝮,吻端尖而翹向前上方,頭呈三角形,與頸區(qū)分明顯;頭背黑色,頭側(cè)自吻棱經(jīng)眼斜至口角以下為黃白色,頭、腹及喉也為白色,體粗壯,尾較短,全長可達(dá)1.5m,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背脊有(15-20)+(2-5)個(gè)方形大斑,其邊緣淺褐色,中央略深,有的方斑不完整;腹面白色,有交錯(cuò)排列的黑褐色斑塊,略呈三縱行,有的若干斑塊互相連續(xù),而界限不清;尾腹面白色,散以疏密不等的黑褐色點(diǎn)斑。吻鱗甚高,上部窄長,構(gòu)成尖吻的腹面;鼻間鱗1對,也窄長構(gòu)成尖吻的腹面。頭背具對稱的而富疣粒的大鱗;有頰窩;眶前鱗2,眶后鱗1,有1較大的眶下鱗;上唇鱗7。背鱗21(23)-21(23)-17(19)行,除最外1-3行外,余均具結(jié)節(jié)狀強(qiáng)棱;腹鱗157-170;肛鱗完整;尾下鱗52-59,大部雙行,少數(shù)為單行,尾后段側(cè)扁,末端1枚鱗片側(cè)扁而尖長。

    歸經(jīng)

    肝;脾經(jīng)

    性味

    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

    疏風(fēng)定驚。主小兒夜啼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每次少許沖服。

    各家論述

    《普濟(jì)方》:治小兒夜啼,以一只為末,竹瀝調(diào)少許灌之。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ù Diāo Mù別名格棒子、格棒棒來源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小葉石積木的地上部分。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steomeles schwerinae Schneid.var.microphylla Rehd.et Wils.采收和儲......
  • 《中藥大辭典》:不灰木拼音注音Bù Huī Mù別名無灰木(《本草圖經(jīng)》)出處《開寶本草》來源為硅酸鹽類礦物角閃石石棉。原形態(tài)角閃石的一種。為平行較長而易劈為細(xì)絲形之纖維狀物休,纖維常與脈壁相垂直,色白、灰或帶綠色,光澤絲狀,微透明至不透明......
  • 拼音注音Bó Lè Shù別名山桃樹出處江西《草藥手冊》來源為鐘萼木科植物鐘萼木的樹皮。夏、秋采收。生境分布生于海拔500~4500米山地林中。分布云南東部、廣西、廣東、江西、浙江、湖南、貴州、湖北、四川等地。原形態(tài)落葉喬木,高達(dá)20米。樹......
  • 《中藥大辭典》:伴蛇蓮拼音注音Bàn Shé Lián別名拳參、雞爪大王、馬蜂七(《廣西藥植名錄》)出處《廣西藥植名錄》來源為蓼科植物革葉蓼的根莖。秋季采挖,洗凈,硒干。生境分布生于高山陰濕山溝處。分布云南、廣西等地。原形態(tài)多年生宿根草本,......
  • 別名草烏來源毛茛科保山附片Aconitum nagarum Stapf,以塊根入藥。生境分布云南。注意有大毒。功能主治回陽救逆,補(bǔ)火助陽,逐風(fēng)寒濕邪。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陽萎,宮冷,心腹冷痛,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用法......